本文作者:adminddos

在线测算生辰八字www.jixiangqiming.vip:在线测算号码www.jixiangqiming.vip-三张牌照,改写基金“老字号”命运?

adminddos 2025-07-23 21:03:30 1
在线测算生辰八字www.jixiangqiming.vip:在线测算号码www.jixiangqiming.vip-三张牌照,改写基金“老字号”命运?摘要: ...

证券的整合工作迎来实质性进展。

  7月21日晚间,国泰海通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定于8月22日的日终清算后,实施法人切换、客户及业务迁移合并,将原海通证券的客户及业务迁移合并入国泰海通证券。

  这份公告再度点燃市场对于国泰海通证券旗下两家公募巨头合并的猜想和讨论。

  2024年9月,上海滩的证券巨子们见证了一场历史性合并——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宣布合并重组,之后于今年3月完成交割,并于今年4月正式更名为国泰海通证券,万亿级券商“航母”因此横空出世。之后,中国资本史上规模最大的上市券商整合也进入万众瞩目的落地执行阶段。

  当市场还在消化这场金融巨震的余波时,另一场资本变局正在上海国金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之间悄然酝酿——位于这两栋大楼上的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整合引擎也正式点火启动。

  两家券商合并前,海通证券持股海富通基金51%,参股富国基金27.77%,国泰君安证券持股华安基金51%,旗下国泰君安证券资管持有公募牌照。合并后,此前海通证券所持有的两家基金公司股权合并在国泰海通证券旗下。

  也就是说,目前国泰海通证券同时控股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参股富国基金,并拥有国泰君安证券资管和海通证券资管(暂未获得公募牌照)两家子公司。

  而根据2022年3月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的规定,同一主体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其中控制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也就是说同一集团最多可以持有3个公募牌照,而国泰海通证券目前旗下的公募牌照持有情况违反证监会上述的“一参一控一牌”政策。为满足监管要求,国泰海通证券整合旗下公募资源势在必行。

  今年4月23日,海富通基金公告称,原董事长路颖因工作调整已于4月21日离任,国泰海通证券副总裁谢乐斌空降接任。谢乐斌是1995年就已加入君安证券的元老级人物,曾见证过国君两轮整合,从君安证券到国泰君安证券,再到如今的国泰海通证券。这是继3月海通证券旗下公募股权转移到新主体后的第二个大动作,也被业界认为是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两家公募巨头或将合并的信号。

  按照今年1月中旬证监会的批复公告要求,国泰海通证券需要在1年内制定并上报子公司的具体整合方案,也就是说,整合方案必须在2026年2月前确定。

  从首次披露算起,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仅用时不到200天,便完成重组的全部工作。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在加快推动公募基金改革的引导下,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的整合进程可能也会提前。

  牌局博弈:三张纸改写命运?

  两家公募的整合,目前市场猜测的方案有四个版本。

一是大吃小,华安基金“吃掉”海富通基金。

  这也是自去年两家券商合并传闻出来后,市场一开始更倾向的方向。这种方案在行业内也有先例,当年收购华夏基金,规模较大的华夏基金便“吃掉”了中信基金。

  从其产品布局和市场排名来看,华安基金比海富通基金的影响力明显更胜一筹。

  据Wind统计,截至2025年7月21日,华安基金管理规模超7100亿元(行业第15),三倍于海富通基金的2100余亿元(行业第35)。

  成立于1998年的华安基金作为市场知名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海富通基金晚其四年诞生,是中国首批获准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2005年时,华安基金旗下规模曾位列全行业第三,坐上上海滩头把交椅。2006年因为其原总经理韩方河涉嫌违纪遭受调查,当年华安基金的规模排名就下滑到了行业第12名。近些年,华安基金无论在净资产规模还是在排名上,都已经淡出一线基金公司行列,与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这些“老十家”基金公司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跟海富通基金比起来,其规模体量还是遥遥领先的。截至今年7月21日,华安基金的基金管理规模超过海富通基金的三倍,基金经理数量也是海富通基金的两倍多。虽然近10年以来,两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逐渐拉开明显差距,但早在2014年底时,华安基金的管理规模就已经是海富通基金的三倍多。

  华安基金的这些基金产品也有着更为庞大的客户需求,而且经过多年运作后,早已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很多费率不低的产品也很难有其他基金公司再获新批,在如今基金行业降费大潮下引得不少同行艳羡。

  截至今年7月21日,海富通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基金是2020年成立的海富通中证短融ETF,规模为542亿元。华安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基金是华安日日鑫,规模超过1500亿元。华安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ETF是2013年成立的华安黄金ETF,规模接近600亿元,不仅排在全市场的第十三位,更在同类ETF中位列第一。

  此外,华安基金的投研核心能力更强,近几年的业绩实力比海富通基金更强。产品结构上,华安基金也表现得更为全面,尤其在QDII和REITs上都有更优的布局能力。而固收类产品是海富通基金的支柱,其债强股弱的产品结构较为明显。截至今年7月21日,海富通基金旗下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占比超过72%,华安基金旗下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却仅占22%左右。

  华安基金曾在基金行业内以锐意创新著称,曾于2001年推出境内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于2003年推出国内首只货币市场基金华安现金富利。2024年,华安基金还发行了上海首单消费类 REIT、首批A500场外指数等产品。

  根据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2024年中报显示(暂无海富通基金2024年度数据),华安基金的盈利水平也是显著高于海富通基金。对比来看,截至2024年6月30日,华安基金总资产为76.83亿元,净资产为57.94亿元;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54亿元,净利润 5.19 亿元。海富通基金总资产为 38.11 亿元,净资产 26.58 亿元;2024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4.54 亿元,净利润1.34 亿元。

方案二是“蛇吞象”,海富通基金吞并华安基金。

  目前海富通基金相比华安基金存在规模劣势,产品布局也不及华安基金全面,但却手握三张王牌。海富通基金拥有养老基金、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的管理资格,可遇不可求,而这正是华安基金所缺的关键资质。

  截至2025年7月21日,全市场公募持牌机构共有162家,其中集养老基金、保险资管、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基金专户全牌照管理资格于一身的基金公司,仅有海富通基金在内的7家头部公募,而且上海地区的公募中也只有富国基金和海富通基金具备。

  其中,企业年金管理资格被称为最有含金量的一张牌。2005年8月1日,海富通基金与华夏基金、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招商基金、富国基金、博时基金、银华基金9家基金管理公司获得第一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而直到2025年一季末,参与企业年金管理的基金公司也仅有11家,相比2005年只增加了工银瑞信基金和国泰基金两家。

  曾担任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领头人的邵佳民就提到过,海富通基金很早前就看到了年金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牌照后公司从战略上部署拓展这一业务,当基金行业还在以公募业务为主时,海富通基金就已经大力介入企业年金业务,包括投资团队建设、市场开拓及商业管理。据其介绍,海富通基金甚至还在外方股东QFII业务中担任投资顾问,为海外客户提供服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年金投资管理经验。

  由于迟迟没有扩围,光是这一张王牌就给海富通基金带来了超过750亿元的管理规模,这块业务贡献的稳定管理费收入也不容小觑。

  不过,在企业年金的固定收益类组合和含权益类组合的收益表现上,海富通基金在权益投研能力上的弱势一览无遗。虽然其单一计划固定收益类组合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位列第一,但其单一计划和集合计划的含权益类组合收益表现并不佳,甚至集合计划含权益类组合近三年的累计收益率在11家基金公司中出现唯一亏损,与表现最好的国泰基金头尾相差超过12个百分点。

  另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规定社保年金牌照名称不得随意变更。要想继续保留社保基金的管理红利,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合并后的主体或必须保留“海富通”品牌,这也强化了华安基金更名并入海富通基金方案的可能性。

  不过,海富通基金的股东除了国泰海通证券之外,还有外资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BE控股公司,目前持股49%。如果吞并华安基金,涉及与外资股东权益交涉的复杂问题。

  除了以上两个方案,市场的讨论还给出两个方向。

  一是海富通基金的股权被出售,比如由外资股东法国巴黎资管接盘,但外资独资公募的推进过程较为缓慢,且三张牌照的含金量价值难以割舍。

  二是特事特办,允许合并后的新券商控股两家基金公司,保留双牌照。但放宽限制也可能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目前被认为是可能性最低的方案。

  暗流涌动:巨轮将驶向何处?

  如果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最终得以合并,华安基金的权益投资与海富通基金的固收专长形成互补,那么合并后的新公司在全牌照、全产品线的背景下,基金管理规模或将冲击9000亿元大关,再够一够超越招商基金、建信基金和鹏华基金的话,或将跻身行业前十。

  当然这是理想的结果,整合也存在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华安基金作为行业“老十家”的历史积淀和投研基因可能被淡化,华安基金(国泰系)与海富通基金(海通系)的团队文化磨合和主导权归属难题、投研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亟待明确,机构客户的维系与拓展、品牌存续、产品更名、近900名员工的工作安排和岗位去留……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华安基金现有员工532人,基金经理77位;海富通基金现有员工355人,基金经理29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合并后业务重叠部门冗余人员的整合优化在所难免,届时如何安置也将成为市场的一大看点。

  今年以来,一些核心人才的动向也让两家基金公司合并倒计时的滴答声越来越明显。

  除了前面提到的国君老将谢乐斌接管海富通基金,今年3月,加入华安基金15年的固收老将孙丽娜卸任多只产品,截至2024年底其管理规模接近3000亿,且离任之后没有任何在管公募产品,被市场解读为华安基金固收顶梁柱的“出走”。

  今年5月,加入华安基金10年的“权益老将”李欣清仓式离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个人管理规模超过80亿元。而且其卸任略显仓促,离任前其管理的产品近两年以来都没有发生基金经理变动,离任后产品分别交由不同的基金经理管理。在今年如此敏感的时间段里,李欣的突然离任值得玩味。

  近期业内亦有传闻已经60岁的华安基金现任董事长朱学华即将退休,由2025年5月宣布离任招商基金原总经理的徐勇接任。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安基金绝对收益投资部高级总监邹维娜仅管理3只产品,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但是今年6月4日其管理的2只混合二级债基都增聘了基金经理,这两只产品目前都由3位基金经理同时在管。

  今年7月5日,华安基金又连发8份公告,宣告7位基金经理卸下重任。其中,固收名将贺涛卸任已经执掌12年之久的华安双债添利债券基金,林唐宇、马晓璇、魏媛媛、周舒展、郑如熙、李邦长6位基金经理所管的产品也变更了基金经理。

  另外,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近年以来都面临一定的投研困境。

  截至今年7月16日,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年内清算的基金数量在全市场靠前,均超过5只。海富通基金今年以来宣告清盘的产品已经高达7只,其中有5只产品为2024年成立的次新基金,目前仍有19只基金的规模低于5000万清盘线。

  而华安基金近三年以来的权益投资能力疲态尽显。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1日,近三年以来华安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业绩收益(据该分类所有基金平均月度回报计算业绩表现)低于全市场基金公司的中位数。

  如果在此次整合中被吞并,华安基金的命运,恰是公募行业剧变的缩影。“老十家”的光环,未来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被动投资的大力崛起中逐渐褪色。无论最终何种方案落地,这场公募巨头的资源整合,都将深刻考验操盘者的智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