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23日讯(记者 彭科峰) 今日上午,云南金融监管局发文称,推动金融助力提振消费,鼓励银行机构增加消费金融供给,拓展消费金融应用场景。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一个多月来,已有云南、福建、青海、吉林等多地金融监管局就金融促消费发文并部署工作,还有监管部门明确“将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纳入日常监管”。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降低消费贷利率、便利消费途径等方式助力居民消费。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接到监管窗口指导”,但加大消费类贷款已是行业必然趋势。
多地监管发力金融促消费,部分地区将其纳入日常监管
今日上午,云南金融监管局发文称,认真贯彻相关工作要求,从加强重点领域支持、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优化金融消费环境、强化宣传引导四个方面提出落实举措。鼓励银行机构增加消费金融供给,拓展消费金融应用场景,高效服务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围,加大重点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余额3690.39亿元,同比增长6.4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4个百分点。”云南金融监管局还表示。
财联社记者查询发现,六月以来,已经有青海、吉林、福建、大连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就金融促消费部署工作,并发布相关指导意见。
其中,吉林金融监管局明确指出,将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纳入日常监管,通过窗口指导、现场督导等方式做好督促指导。建立定期报告分析机制,及时总结良好经验做法,定期评估政策落实效果。
此外, 福建金融监管局还公开印发了相关方案,指出开展消费供给增效专项行动、消费金融降本专项行动等。福建金融监管局明确提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围绕扩大商品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消费领域高质量金融供给,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提升消费相关保险保障能力,持续释放消费市场增长动能。
多家银行正持续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有银行称未有窗口指导但”正发力“
财联社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业内正围绕各种领域,积极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有受访人士指出,在地产、基建等传统信贷投放项目告别高速增长周期后,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各类商业银行都不得不积极寻找信贷增长新蓝海。由于监管鼓励,叠加相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去年以来各大银行都把消费类贷款作为投放重点,甚至出现了过度“内卷”。
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该行正聚焦高频场景,以激活民生消费活力。一方面,围绕政策提出的“释放消费意愿”目标,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医”全场景消费生态,强化消费热点,加大惠民力度,全力引入消费场景扩展服务半径。另一方面,发力大宗消费,破解消费链条堵点,“尤其是针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我行已发布了借记卡+信用卡双重活动,以全力提振大额消费。”
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该行正聚焦消费品以旧换新、文化旅游、银发经济等新业态,通过手机银行、光大云缴费以及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开展“国补支付礼”“爱家省钱周”“梦想大玩家”等各类促消费活动,客户通过消费可兑换缴费红包、支付立减金、优惠券等多种权益,形成“支付-权益-消费”闭环。
“近期,我行信用卡还联合京东商城退出了‘国家补贴叠加分期满减’的活动,消费者在享受国补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优惠,该活动将持续到年底。”光大银行信用卡相关人士表示,将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目前我行没有接到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或者相关文件。”江浙沪地区某上市城商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将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纳入日常监管”等做法应当是部分省份的做法,也反映出当前有关部门对于金融促消费的重视。但实际上,从商业银行的业务层面来说,加大消费类贷款投放已经是必然之举,并不需要监管部门过多“鞭策”。
该人士认为,在监管部门明确”3%“底线后,不同的银行仍在结合“以旧换新”等政策机会,结合自身客户特色,不断加大消费类贷款投放。“在金融促消费方面,目前银行有着充足的内生动力,但消费类贷款的额度和增速,仍然取决于不同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获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