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纪念金岳霖诞辰130周年暨冯契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adminddos 2025-07-22 11:31:36 3
纪念金岳霖诞辰130周年暨冯契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摘要: ...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纪念金岳霖诞辰130周年暨冯契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下称“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近百名哲学领域学者,就金岳霖与冯契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演进与创新等展开充分探讨。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华孔子学会金岳霖冯契研究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和上海市逻辑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

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金岳霖与冯契将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现代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体系。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朱承教授主持。

杨国荣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会长杨国荣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了金冯哲学的传承创新及其之于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冯契早年曾受教于金岳霖,二人在学术上有着极为切近的关系。冯契一方面上承了金岳霖注重逻辑分析、西方哲学和理论关切的特点,另一方面系统地回溯中国哲学,同时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原创的理解。通过冯契的理论阐发和推进,金岳霖的哲学思想和进路在冯契任教的华东师范大学得到了实质的延续,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金冯学脉”。“金冯二人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从金岳霖到冯契,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哲学的衍化,也形成了值得关注的学术脉络,”杨国荣说,“相较与之不同的哲学传统,‘金冯学脉’的特点在于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共同体中,依然可以看到其作用。也就是说,它呈现为活的学术传统”。

王中江教授

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中江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作为现代哲学家,金岳霖对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开创者,以大量创见建立了非常严密的哲学体系。金岳霖对哲学的界定,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阐释,对中国哲学及其魅力的理解等,于当下仍是有益的。今天中国哲学要取得长足发展,从金岳霖对哲学的追求和“探险”,从冯契对智慧的追求与思考中,都可得到诸多启示。

冯棉教授

冯契长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冯棉表示,多年来,中国哲学界和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多方面努力将“金冯学脉”进行了传承与发扬。一是整理出版了如《罗素哲学》《金岳霖全集》等金岳霖著作(遗著),以及冯契的“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冯契文集》等著作(遗著);二是于1987年设立“金岳霖学术基金会”,评选“金岳霖学术奖”,奖励逻辑学和现代哲学的优秀成果,对提携中青学者、培养学术梯队起了重要作用;三是设立“冯契基金”,资助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及有关学术活动;四是建成“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向公众普及冯契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哲学思想及影响力等。

刘丰研究员

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丰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文化实力的提升,解释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方面,金岳霖将现代逻辑学引入中国,冯契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融合而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刘丰说,中国哲学研究的最根本动力来自时代,要直面时代之需,以中国哲学深厚的传统为基底,以哲学的方式研究哲学史上的问题,回答时代之问,这样才能使中国哲学不仅存在于古代典籍当中,更是存在于当下的生活中。“这是中国哲学的‘活传统’,也是我们今天纪念金岳霖、冯契二位先生,传承他们学问和事业的最好方式。”

金冯学脉的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鹏教授的报告题目以“浅议冯契哲学的综合创新特征”为题做了大会报告。他认为,冯契哲学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古今中西”之争接着往下讲,在哲学观、方法论和人格论等多个层面都体现出“综合创新”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预示着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方向,对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讨论了殊途百虑之学与冯契的真理辩证法。他认为真理具有过程性,通过特定时代人们认可而成立又不断超越时代。冯契将此过程性设立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上,真理与人的实践无法分离。在实践过程中,真理以不完全形式在当下呈现并向不同主体开放。中华孔子学会金岳霖冯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教授围绕“中国问题”及其背后的中西文明互鉴展开论述,认为其实质是中国遭遇异质文明困境后对自身未来的重思,具有普遍性,标识人类根本生存困局。他主张中国人应自觉具普遍性意识,克服“西方中心”“单一普遍”心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贡华南教授对冯契广义认识论中的天道与人道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冯契将金岳霖的知识论主旨扩展为“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贯穿“智慧说”,但由此原理出发,“智慧说”中暗含彰显人道抑制天道的倾向,可能对当代“天人失衡”问题产生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蔡志栋老师围绕冯契创造哲学的现实动力、中西思想资源的批判性汲取、注重自然科学对哲学的推进三个角度,讨论了冯契哲学中内蕴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机制,认为其路径为研究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重要启示。

同济大学方用老师探讨了冯契先生创立的以“智慧说三篇”为中心的“广义认识论”。他指出冯契将实践论引入智慧探索,会通中西马哲学而自成体系,致力于开辟中国哲学现代形态并参与世界哲学构建。在广义认识论中,冯契引入实践论探讨时空的多重辩证关系,在人类历史视野中探索实现真善美统一和自由的智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姚洁敏老师聚焦冯契辩证逻辑体系,以“符验”与“辨合”为基本要求指出此系中医思维本质,论证中医史上拓展理论范畴、发展技术时达成二者统一;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黄河老师围绕休谟问题展开演讲,指出金岳霖以“所与”为认知起点、冯契基于广义认识论回应、杨国荣运用“以事观之”阐明现实世界生成统一体;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陈张露同学以"事"为中心考察概念体系;图宾根大学蒋周伟同学探讨"做中国哲学"的工夫论,提出冯契理论与性道绝对相即的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金哲浩同学关注金岳霖哲学中元学与知识论的张力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杜俊杰同学讨论理论直觉。

立足于生活与文化的哲学

“哲学的生命”在于面向现实,“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厦门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朱菁教授作了“金岳霖论哲学与生活”的大会报告,他围绕金岳霖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展开,探讨其“哲学即生活,生活亦哲学”的思想,并通过分析其“道是式-能的统一”“经验与理性并重”等核心命题,揭示金岳霖先生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生活,回应现代性中理性与价值的张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郦全民教授指出,金岳霖在《论道》和《知识论》中,从哲学高度洞察人在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对人类中心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强调,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的今天,金岳霖对人类中心观的此番批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黄家光老师通过迂回文学理论家瑞恰慈的著作和哲学界的科玄论战,以金岳霖哲学思想的探究为中心,重构了现代文学史与哲学史的内在对话,深入探讨了作为哲学家的金岳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贡献。

上海建桥学院张经纬老师认为休谟伦理难题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实在性带来了巨大挑战。他指出金岳霖与冯契通过重构事实观,分别在元学和实践论基础上阐述了以事实明善的理论意蕴,为解答休谟伦理难题提供了独特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方舟同学围绕“爱智”这一古典理想展开探讨。她指出,“爱智”体现哲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及“哲学与人生合一”的理想。当前围绕它的争议反映了专业化对古典理想的冲击。原有理解过于单薄,易排斥无法指导生活的哲学研究。为此,她提出“改进的古典理想”。

上海财经大学陈焱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分思想理论成果与文化形态发展历程,后者经梁启超诠释在科玄论战达高峰,揭示不同思想进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胡可同学以金岳霖《论道》为逻辑骨骼重述张志和有无观,回应双重否定后确定性问题。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王健同学考察儒墨义利之辨,揭示私利归恶源于二元对立,冯契借自由劳动理论突破二元论深化恶之规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尹紫涵同学基于童心问题批判性吸收,探讨冯契以实践唯物辩证法辩证重构童心观。

观念的比较研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泽波教授以“牟宗三的‘自觉'与冯契的‘自觉'”作大会报告。报告认为,“自觉”是一个重要哲学概念,牟宗三和冯契对此都有专门论述。但受不同学术背景的影响,二人所指有所不同。从儒家生生伦理学三分法的角度看,牟宗三的“自觉”属于仁性的范畴,冯契的“自觉”属于智性的范畴。理想的做法是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陆军指挥学院闵仕君教授比较了冯契理性的直觉与牟宗三智的直觉,他认为冯契强调理性直觉需以实践、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注重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牟宗三将智的直觉与良知本体紧密结合,突出道德感与道德意识的内在关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益鑫副教授围绕冯契德性自证的观点考察早期儒学中的智德概念,认为孔子知天命作为德性的自我确认过程,涉及道德修养和成就活动中的理解与确证。

杭州师范大学宋丽艳老师探讨了道家“自然”观念的近代语境与中国近代哲学的自主性。她认为在古今中西之辩下,道家“自然”演化出多重意蕴。梁启超的诠释既彰显传统哲学现代化特质,也突出道家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上的自主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蔡添阳同学讨论了金岳霖的正觉与佛教唯识学陈那、法称现量概念之间的结构性亲缘。他认为尽管在本体论层面,金岳霖对本然界即无明的设定与佛教对无明虚妄性的判定存在张力,但其理论通过关系集合概念,实质性地沟通了认识论与存在论。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少杰老师结合冯契转识成智说,揭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在朱子知论中的统一;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谭延庚老师从冯契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自愿性角度考察儒家道德哲学发展历程,指出其与哲学史统一是金冯学脉研究基本范式;山东理工大学耿芳朝老师阐述二十世纪中国形上学演变,指出西学东渐与科玄论战背景下严复等重建形上学,冯契以“智慧说”统合认识论与本体论并融摄中西马哲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晋卿老师探讨先秦两汉“知音”观念及其意涵(知政风、知德性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康俊辉老师讨论了冯契历史哲学思想。

理想人格如何可能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朱义禄教授以“论冯契的人格理论及其实践”作大会报告。他围绕冯契先生提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为中心作出考察,并提出真善美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主观上的努力。当两者得到有机统一时,自由人格就从理想易为现实。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戴兆国教授认为,冯契智慧说中广义认识论的四个问题推进了对性与天道关系的理解。广义认识论衍生出向实践落实的方向,可称为广义实践论。

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郭美华教授探讨了冯契智慧学将自由个体视为具有本体论意义存在的创造性观点。他指出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由个体在现实生存活动中生成;其本体论意义基于充分的认识论展开;人内在多重性与世界多层性开放相应,消解单一实体囚禁。相比牟宗三道德形上学,此论敞开了走向真实存在的可能道路。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宋健老师以冯契一封书信为引,讨论了孔子的“成人”之道。他认为孔子“成人”之道探绎“人(将)成为什么”,其形上意蕴关涉三重问题:本体层面研判“能否成为”;工夫层面辨析“如何成为”;境界层面体认“成为什么”。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高菱老师基于冯契思想方法论,探讨了“自主”概念何以具体的问题。他认为当前对“自主”的哲学考察缺乏方法论系统反思。借用冯契“具体概念”方法,“辨合”自主概念历史与结构,可勾勒其三要素与核心问题意识。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刚老师以幽暗意识为切入口,阐述了冯契对人性异化及其克服的论述。他指出冯契哲学中广义的恶是对现实可能性与人的需要之间背离关系的否定评价;狭义的恶是道德意义上的恶,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背离人性自由发展要求的异化品质。

上海师范大学伍龙老师基于冯契文化哲学观,考察了以人民为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浙江中医药大学李茜老师讨论了冯契哲学中的“集体帮助”范畴;兰州大学董起帆老师探讨了冯契人的本质理论中的“第二个结合”特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珈旭同学以冯契对“潘晓来信”的回应为核心,讨论了道德理想传承问题。湘潭大学陈小阳老师指出,梳理“仁智统一”思想可为解决西方实证论造成的分裂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天星老师聚焦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论。

史料发掘与哲学实践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苗磊老师报告了新近发现的珍贵史料——金岳霖于1917年填写的美国一战征兵登记卡。这一发现出人意料地将金岳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为研究其早年海外经历补充了重要实物证据,丰富了“金岳霖先生年谱长编”课题的史料基础。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郑建成老师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评论中的金岳霖形象。他指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李健吾、朱自清、沈从文、袁可嘉等文学家,或引用金岳霖的文学观点作为理论依据,或肯定其哲学著作的文体价值,揭示了金岳霖在现代文学领域的特殊位置。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付尚春老师介绍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青少年哲学思辨”实践活动的探索。她着重阐释了以寻访金岳霖-冯契学脉为核心的活动在提升中学生思辨力、促进知行合一方面的实践路径与育人价值,以及哲学社科思想在青少年“三观”塑造中的基础作用。

在哲学、名学与逻辑之间

上海市逻辑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哲学系宁莉娜教授以“从金岳霖到冯契逻辑思想的哲学向度及其当代影响”为题做了大会报告。她指出,金先生与冯先生之间存在着将现代逻辑引向中国哲学体系重建的奠基与传承、发展的关系。他们的逻辑思想具有鲜明的哲学向度,形成了独特的逻辑与哲学互动研究的金冯学脉和中国学派,体现出中国哲学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对当代中国逻辑学和哲学研究走向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华孔子学会金岳霖冯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苟东锋教授探讨了“名”与“实”的问题。他比较了金冯思想与胡适对“名”的柏拉图主义式理解,指出规范涉及认知、法律、道德及人的主观要求和评价,主体与客体是内在关系,应凸显评价问题,并论及儒家“名”的讨论关涉人性论。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吴晓番老师以金-冯学脉中的观念为题展开探讨。他详述了金岳霖强调意念与概念的区分及意念的抽象性,以及冯契认为观念源于混成的认识并形成体系的理解。进而讨论了真实观念的真确、真诚与真实三层意蕴,指出观念史研究应关注人们实际思考方式。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传华老师以金岳霖语言哲学斠评为题进行了探讨。他深刻剖析了金岳霖关注的语言的特性与功能、思想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认为金岳霖视语言为应付所与的工具、本然陈述能把握形上之道的观点是其语言哲学的特色所在,反映了其新实在论的理论特点。中山大学哲学系阮凯老师探讨了金岳霖和冯契的事实观。他指出其突出特征是在实践中把握事实,如金冯以不同表达强调人类在认知实践中把握事实。他主张在继承金冯事实思想基础上接着说,揭示洞见并挖掘可发展之处,为解决实践中的事实问题提供思想工具。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王润鹏老师指出冯契发现中国传统辩证法欠缺形式逻辑,主张在形式逻辑基础上发展辩证逻辑。

一部分学者聚焦元学问题做了发言。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立坤教授考察中国现代哲学“形而上学命题”合法性之辨。绍兴理工学院许春老师以《论金岳霖实在主义度量观》为题,从金氏学思历程、古典哲学范畴方法论维度、质与量之辨的科学犹疑、度量-精确-实在关系三方面勾勒其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万思哲讨论《论道》中“能”“式”“可能”论道特性,指出现有“新理学化”理解矛盾。另一部分学者则就冯契先生的逻辑与哲学关联谈了看法。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王海锋老师阐述冯契贯通认识论、辩证法与伦理学实现融合创新。上海社科院哲学所鲍文欣老师分析冯契聚焦逻辑学方法论、认识发展环节、自由人格培养的个性化书写。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林孝瞭老师将冯契“类”“故”“理”结构引入解读孔子哲学。

逻辑基础问题再考察

在大会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学研究室研究员刘新文提出,金岳霖对逻辑命题的认识经历了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他对于逻辑基础的思考最终指向对人的自身思维规律的考察,而我们自身的思维规律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唯一确实性。金岳霖与冯契的哲学思想虽各有侧重,却都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重视,这也构成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源头活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作了大会报告“再论逻辑基础问题:从金岳霖到冯契”。他认为,金岳霖、冯契长期关注并持续探讨了“逻辑命题底基础”“思维规律/形式逻辑/逻辑的客观基础”问题,这一问题涉及逻辑的形而上学(the metaphysics of logic)问题。报告概述了金岳霖对逻辑基础问题的讨论,尤其是从前期先验论处理向后期唯物论理解的转变,并介绍了冯契在不同时期对金岳霖相关思想的吸收、批评和推进。

中山大学哲学系马明辉教授深入探讨了金岳霖关于演绎系统的论述。金岳霖认为演绎系统有三个特征:出发点可武断、思想多为自生、各部分相互关联;系统由演绎干部和演绎支部组成,干部包含基本概念和命题,支部由干部推论而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梁飞老师聚焦金岳霖“式-能”论对“部分-整体”统一性难题的解答,对比了亚里士多德、弗雷格、布拉德雷等不同策略,指出金岳霖以“式”(静态逻辑网络)和“能”(纯粹活动)通过“能入于式”实现结合,避免了悖论,但仍存在认知上的“黑箱”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贾国恒老师就何为否定事实展开探讨。他指出所有真理理论都需解释假命题,对真理符合论而言,假命题符合的事实看似应是否定事实,但否定事实的存在引发极大争议。他强调只有逻辑事实可区分肯定与否定,事实本身不能进行这种区分。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国梁老师关注冯契的“自主”思想,认为其融合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本质上是中华文明主体意识觉醒的哲学表达,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刘曦老师聚焦认识关系创造性转化。湖南工程学院陈灿老师探讨辩证逻辑自主体系。山东大学田中旭同学研讨“无”观念悖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徐煊同学视抽象具体共存为金冯哲学基点,指出问题转换为抽象思维回落具体存在,解决路径关联矛盾解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意同学分析名实关系“名”“实”层次。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俞宣孟以“金岳霖:出入于时空与非时空之际”为题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在他看来,金岳霖对哲学为何的思索,需要对中西哲学相遇的学术时代背景加以考察。在中国近代哲学的探索过程中,金岳霖积极参与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引介和回应,并借此探讨哲学的内涵,通过对康德认识论的融摄和批判,提出哲学是人类自身出入时空和非时空的文化活动这一观点,兼具对具体事物的探索、对普遍智慧的关切。

湘潭大学哲学系王向清教授以“冯契先生哲学思想研究的心路历程”为题做了大会报告。他介绍了其研究冯契先生哲学思想的内在动力和机缘、研究经历、主要成就,以及冯契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对当下学术研究的重要启示,并对未来冯契哲学研究的未来作出了学术展望。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华孔子学会金岳霖冯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普遍哲学:金岳霖与冯友兰的交互”。报告提出,相对于金岳霖先生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关系的关注,冯友兰先生更加关注中国哲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由此引发中国哲学是否具有作为“现代学科”的普遍性的问题。中国哲学是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思想,学科意义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意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谢遐龄教授围绕“世界是知识”进行了讲演。他指出知识分为想和说两个阶段,事实具有多元性且取决于讲述者的认知水平、观察角度和意图,强调事实具有自然事实与社会事实的二重性,并讨论了事实与知识、主体概念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黄远帆副教授探讨了理论智慧的独立性问题,回应了当代学者侧重实践智慧的观点。他区分了一般领域与特殊领域,提出理论智慧在于对世界和自身本质的广泛深刻概念性理解及其提升能力的坚定承诺。

中华孔子学会金岳霖冯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徐波老师以“辩证”与“诡谲”为切入点,探讨了相似名词概念背后的微妙联系与区别。他认为“金冯学派”(金岳霖、冯契)以逻辑考证和辩证法分析为特色,注重从传统资源发掘现代逻辑思维和辩证法,与现当代新儒学有共通的问题旨趣。上海大学哲学系曾海龙老师指出金冯学派和十力学派呈现了中国哲学在上海的独特图景。他观察到近年学者转向关注“人事”与“历史”具体场域,尝试将具象经验纳入哲学反思,华东师大等学者群体尤为突出。他强调上海哲学界呈现“哲学”与“经学”深度交涉趋势,金冯学派与十力学派的理论资源被不断激活融入当代哲学建构。

上海师范大学张永超教授探讨中国哲学史中天主教哲学,强调其作为历史“缺环”重要性,指出关注此维度助益理解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及跨文化特征。淮阴师范学院王新建老师认为冯契“智慧说”三篇围绕“理论联系实际”中心线索,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贯彻此方针。湖南科技大学黄兆慧老师认为,冯契为回应“中国向何处去”核心命题,探索古代与近代哲学方法论构建“逻辑思维辩证法”,推进中国哲学主体性、世界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很多学者关注中国传统思想的新诠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才清华老师探讨《老子》圣人枢纽地位,其为道之人格化身传递精神要义,亦为理想治理者立身行事树榜样,与道共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玄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张腾宇老师认为“雕琢复朴”是庄子思想重要隐喻反映漆园经历,借此回答全生葆真实现天下治的时代之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晓冰老师探讨王阳明哲学中“良知”与“思”关系,认为厘清此关系是探究王阳明哲学的必要环节,涉及知识类型与认知能力。

不少学者以传统经史文献为考察对象,并尝试做出新的探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耿振东老师阐述《黄帝四经》三级架构:第一级执道循理、第二级循名究理以名别分明理、第三级案法而治突显刑罚保障。曲阜师范大学杨柳老师诠释恻隐之心,表明恻隐乃知情意综合运思。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九洲同学探讨戴震论道,批判宋明理学理实体化致异化伦理秩序,重建人伦日用新秩序。浙江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夏利亚老师基于秦简梳理故秦楚生育礼俗,指出秦征服楚后楚重男思想强化但宗祠弱化,秦尊孝以法卫孝显儒法合流初期特点。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陈伟良老师围绕金华《梓誉蔡氏宗谱》考证了梓誉始祖蔡元定子嗣问题,厘清磐安蔡氏源流;并以钟英堂蔡亨洪、翔和堂蔡守辉为例,阐释梓誉“孝义行世”传统,为当代精神传统构建及乡村文明延续提供助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作闭幕发言。陈卫平教授指出,金岳霖冯契哲学研究和2015年相比有了很大进展。研究冯契思想,需要说清楚他的思想最初从何而来。《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天命论和经学独断论是主要批判对象,在冯契先生看来,独断的说法和教条主义是划等号的。在具体历史中,冯契先生在其他人大多认为独断论一去不复返的时候就表达了对独断论还会卷土重来的担忧。陈卫平教授进一步指出,智慧说三篇的最初版本应该是列宁的《哲学笔记》。冯契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认为,毛泽东“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历史观与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做了总结。冯契先生接续金岳霖的路子,因为金岳霖以他独特的道路走向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