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围猎”宝盈基金

adminddos 2025-08-11 18:22:19 2
“围猎”宝盈基金摘要: ...

  来源:阿尔法工场DeepFund

  导语:回顾宝盈基金历程,其培养人才的能力有目共睹。但被同行疯狂“挖墙脚”的现象,引发了行业的关注。。

  在公募基金行业的版图中,宝盈基金长期以来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人才摇篮”,培养出了众多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

  然而,近年来,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宝盈基金培养出的基金经理,一旦业绩崭露头角,便纷纷被其他基金公司高薪挖走,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猎头“围猎”宝盈基金的戏码。

  不久前,宝盈基金发布的一则公告再次引发行业震动:宝盈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杨思亮一口气卸任4只规模最大的产品。

  此次集中卸任后,杨思亮在管产品仅剩3只,合计规模不足10亿元。

  据悉,杨思亮此次卸任多只产品的重要原因,有业内人士猜测,或与他就薪酬问题与管理层沟通,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有关。

  基于此,市场猜测,杨可能还有新的动向。

  作为宝盈基金的一员老将,杨思亮入职公司已超十年。

  2022年至2024年间,得益于优秀的业绩表现,杨思亮个人管理规模大幅增长,2024年三季度曾一度达到115亿元,成为宝盈基金唯一的百亿权益基金经理。

  然而,进入2025年后,其业绩表现未能持续,管理规模也大幅缩水,仅二季度规模便缩水了30亿元。

  尽管如此,杨思亮的投资能力依然被行业认可,而这也成为其优势筹码。

  回顾宝盈基金的发展历程,其培养人才的能力有目共睹。

  早些年,宝盈基金孕育出了像2013年斩获公募基金冠军的“公募一姐”王茹远,曾经的“四小龙”杨凯、彭敢、张小仁、盖俊龙等人。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在宝盈基金任职期间,凭借出色的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为宝盈基金赢得了市场声誉,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例如王茹远,在 2013 年市场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凭借对新兴产业的精准把握,其管理的基金业绩一骑绝尘,不仅让自己声名大噪,也让宝盈基金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遗憾的是,到了次年10月,王茹远选择离职,转而投身私募基金领域。

  宝盈基金人才流失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呈现出一种高频次的状态。

  近些年,包括陈金伟、张仲维、李进、吉翔等一些权益绩优基金经理相继离开宝盈基金,就是很明显的信号。

  为何宝盈基金会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人才输送基地”?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行业环境来看,金融行业限薪政策的落地,终结了“天价薪酬”时代,这对依赖业绩激励的绩优基金经理形成了一定冲击。

  再从股东层面分析,宝盈基金的第一大股东是中铁信托,国央企的背景直接限制了基金经理的薪资上限,而这也成为他们选择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专门做过一项统计:国央企背景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离职率超过7%,非国央企背景的超过5%,前者比后者高出两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在限薪背景下依然能够为优秀基金经理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这使得宝盈基金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宝盈基金的境遇令人唏嘘。不可否认,公司培养人才的能力值得肯定,但如何留住人才,已成为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