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流年秋季财运:免费在线测算www.jixiangqiming.vip:-科普|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的隐形杀手,科学防控是关键

adminddos 2025-08-03 12:11:52 2
流年秋季财运:免费在线测算www.jixiangqiming.vip:-科普|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的隐形杀手,科学防控是关键摘要: ...

提起帕金森病,“手抖”是多数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这个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其症状复杂多样,远超“手抖”范畴,及早识别、科学防控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本文带您了解如何识别与防治帕金森病。

一、症状识别

很多人以为帕金森病就是“手抖”。但其实,帕金森病的症状复杂多样,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且个体差异大,容易漏诊误诊。

(1)运动症状:影响日常行动的“显性信号”

震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从一侧手开始,像“搓丸子” 一样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手脚,晚期可蔓延到下巴、舌头甚至头部。

肌肉僵硬:肢体活动时感觉“发紧”“发僵”,像被绑了沙袋。比如穿衣服时抬胳膊困难,转身时整个身体要一起转动,不像正常人能灵活扭转。面部表情减少,像戴了“面具脸”,眨眼次数也会减少。

动作迟缓:日常动作变得缓慢笨拙,洗脸、刷牙变慢,扣纽扣、系鞋带要花很长时间;走路时起步困难,一旦迈开步就会越走越快,难以停下(称为“慌张步态”);写字困难,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

平衡障碍:病情中晚期会出现站立不稳,容易摔跤,尤其在转身或走不平路面时更危险。

(2)非运动症状:容易被忽视的“隐性困扰”

嗅觉减退:约80% 患者早期会出现,比如闻不出饭菜香味、香水味道,往往比手抖等症状早出现数年。这常是帕金森病的“前哨”信号,却最易被忽视。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见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尿频尿急、体位性低血压(突然站起来时头晕、眼前发黑)、出汗异常等。

精神心理问题:约80% 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容易紧张不安;部分患者晚期可能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多梦、说梦话、夜间惊醒等,还有 “不安腿综合征”(睡觉时小腿酸胀、麻木,必须活动才能缓解)。

二、发病原因

经过长期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帕金森病的成因就像一张复杂的网。帕金森病的发病是遗传、环境与衰老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人群风险较高:

1.年龄的烙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0岁以上增至3%-5%。就像机器零件会老化,大脑神经细胞也会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

2.基因的密码:约15%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比如某些家族中,青少年就可能发病,这提示我们遗传基因在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3.环境的影响:长期接触农药、除草剂的人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锰矿工人、电焊工因职业暴露,风险也显著升高。美国拳王阿里因职业生涯中头部反复受撞击,晚年出现严重帕金森症状,成为创伤诱发的典型案例。

这些发现让我们明白:帕金森病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疾病,而是遗传与环境、衰老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0 年,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大脑基底核中多巴胺浓度显著降低——这一“信使”的减少导致了运动功能障碍。此后,左旋多巴的出现成为革命性突破,它能穿过血脑屏障转化为多巴胺,让患者重新获得行动能力。

但临床实践中,约70%患者在用药7年后会出现“七年之痒”:药效衰退、剂末现象(药效持续时间缩短)、开关现象(突然不能动或突然能动)等,这促使医学界不断寻求更稳定、更长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为此,医学家不断探索更优方案:

1.复方左旋多巴减少了恶心、呕吐等外周副作用;

2.非麦角胺类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规避了心脏瓣膜损害风险;

3.透皮贴剂等新剂型让用药更便捷;

4.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为药物无效患者带来希望。

2025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与其他中国科研团队合作,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科学》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为帕金森病的防治带来曙光:发现FAM171A2基因编码的蛋白会像“特洛伊木马”般,将致病性α-突触核蛋白带入健康神经细胞,且这种错误折叠蛋白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死亡。而找到的小分子抑制剂能阻断这一过程,未来有望实现疾病早期干预,从根本上延缓甚至阻止病情进展。

三、防治帕金森

药物是基础,但优化的日常管理同等重要,是患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的“基石”。虽然帕金森病目前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结合科学的日常管理,能有效延缓进展、改善症状:

安全环境:居家减少杂物、防滑防摔,浴室加装扶手;选择易穿脱衣物(拉链、魔术贴)、防滑鞋;使用防滑、易握持餐具。

合理饮食:多喝水、多吃蔬果粗粮缓解便秘;适量补充蛋白质,但与左旋多巴药物间隔1-2小时服用;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坚持康复: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拉伸操等,维持灵活性和平衡;针对性进行手部功能训练(如用筷子、扣扣等)及关节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摔倒。

规范用药:严格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增减或停药;注意药物副作用,及时向医生反馈“开关现象”或“异动症”;定期(每3-6个月)到神经内科帕金森专病门诊复诊。

心理支持:家人需多理解、鼓励患者,耐心等待,给予患者完成动作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综上所述,虽然帕金森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规范治疗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在这里提醒公众:中老年人若出现手脚抖动、动作缓慢、步态僵硬、嗅觉减退、表情减少(面具脸)等症状,应尽早就诊于神经内科帕金森专病门诊。

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数据显示,经过科学规范管理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可达15-20年,并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从“手抖”的认知误区,到对早期“隐性信号”的警惕,再到不断涌现的治疗新策略和优化的生活管理方案,人类对抗帕金森病的“武器库”日益丰富。最新研究的突破,正为我们照亮彻底战胜这一疾病的未来之路。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