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怎样才能避免“油烟扰民”?
“衣服不敢晾,窗户不敢开,一开满屋都是油味”。此前,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路35号美食一条街前排重餐饮商户密集,烧烤龙虾海鲜小炒火锅店,餐饮油烟低空排放,刺鼻气味弥漫,附近居民为此十分烦恼。

金杨路35号餐饮美食街。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获悉,金杨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多次走访现场,协调各方力量,成功将金杨路35号临街餐饮商户的排烟管接入公共油烟管道,并将管道安装在远离居民小区的酒店外墙上方;同时,利用智慧管理手段,实时管理商户油烟净化全过程。
如今,这条美食一条街上,餐饮后厨油烟经净化后汇入公共烟道,笔直伸向30米高的空中;城管微平台上,5家餐饮企业净化设备运行数据实时跳动。
“以‘治理’代替‘处罚’,利益各方责任共担破硬件困局、以一网智管锁治理闭环。”金杨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潘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一探索,为烟火气集中的老旧小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金杨路径”。
怎么破局?酒店外墙支起公共烟道
记者在金杨路35号看到,这里的临街餐饮多为小龙虾、烧烤等重油烟餐饮商铺,商铺后方一墙之隔为某连锁酒店,再往前步行十几米,就是居民小区。换句话说,如果油烟处理不好,只要有风,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要为这里的“烟火气”买单。
“事实上,商户后厨的排油烟管道已经经过几轮改造,油烟在排放之前都强制经过净化处理。之前之所以反复被投诉,主要是因为商户的油烟排放口都支在低空,而且只能各管各。”金杨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小队长朱成杰说,烟道无出顶条件的“先天不足”,是治理的一大难题。
2025年4月,金杨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根据区综合执法局和街道年度市民热线工作推进会要求,梳理历史诉件时发现,金杨路35号一排餐饮商户油烟扰民投诉集中。在多次走访居委、商户、物业,并组建治理联盟进行油烟改造会议后,执法队抓住了关键矛盾——以集约化建设公共烟道打破零散排放困局。也就是,在已有设备条件下,公共烟道改造尽可能多地接入适配各型号油烟净化器。

背街处汇总的公共烟道
钱谁出?成立联盟责任共担
在排摸中,执法队员发现,架设公共管道,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架在哪?钱谁出?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临街商铺背后二楼均有平台,此前各家商铺的排烟口还清晰可见。不过,现在,这些排烟口统一接入了一根桶口大的排烟管道,管道外面包裹静音泡沫棉,顺着连锁酒店的外墙一路往上爬,升至30米高度后实现排放。
金杨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潘斌介绍,金杨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联合街道开展环保改造的第三方、物业公司、餐饮商户成立了“餐饮油烟共治联盟”,通过沟通协调,酒店方最终接纳将公共管道支在酒店外墙。与此同时,一套“责任共担”的解决方案也逐渐成形:由物业公司承担公共烟道主体建设费用(约占总投入50%),5家餐饮商户依据排风量占比分摊剩余费用,将每一户的改造成本降到最低。
框架定好后,在执法队协调下,开展环保改造的第三方的设计团队量身定制“分级净化+高空总管”方案:商户后厨安装高效净化器,油烟经初级处理后,通过管网汇入大直径不锈钢总管,包裹高分子降噪材料后绕行到远离居民区的转角处出顶后高空排放。“这套方案多用于商业综合体,如今服务于居民区,对我们来说也是经验的积累。”开展环保改造的第三方朱妮娜说。

公共管道爬墙“出顶”
“我们做这个小区物业几十年了,哪怕多出点钱,能解决问题我们也开心。”小区物业负责人林毅告诉记者,安装公共烟道时,他们为临街不多的非餐饮商铺也预留了接口。
叶燕龙在这里开海鲜小馆十余年。“以前我们三天两头被投诉,整改、装设备也没用,搞得我们做生意都没心思。现在好多了,一次施工改造接入,装了什么我也没怎么管,但是终于不投诉了,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叶燕龙说。
怎么管? 一个App,全周期智能监管
除了硬件改造,执法队还以“数字赋能”管理油烟排放全过程。

原有管道口接入智慧管理系统
“每家餐饮商户都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和工况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各项工作参数。”在现场,执法队员王沛打开工作手机的监管App,点击进去,商户什么时候开启油烟净化器、开启了多久,都一目了然。一旦发现异常,如电流值低于阈值,或者经营期间未开启净化器,系统就会自动向商户手机和执法队终端推送预警。每次使用的数据还会形成历史汇总表,直观地显示设备运行状况,搭配油烟净化器清洗记录智能模块,执法队员可进行“非现场”监管。
此外,依托金杨新村街道“‘多格合一’数字平台”和“全街道一张网”的基层治理体系,执法队建立了“前端网格巡查-中端多部门攻坚-后端源头固本”闭环:网格员发现油烟问题即刻拍照上传;平台自动触发“多格合一”响应,多部门组建专项组,网格中心1小时内派单,专项队24小时现场核查;整改完成后,数据纳入商户诚信档案。自该项目6月建成以来,金杨一街坊油烟扰民投诉降幅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