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今日(7月29日)A股市场重新站上3600点之际,债券市场再次承压。
7月29日,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78%,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5%。自7月初以来,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累计跌幅超2%,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的跌幅接近1%。
对于近期债券市场接连走弱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债市情绪受权益、商品较强走势压制,叠加资金面收敛趋紧,各期限收益率普遍上行。此外,每年7月下旬召开的重要会议,历来都是观察我国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风向标。增量政策预期对债市形成一定压制。
多重因素扰动债市
7月以来,稳增长边际向好带动权益市场风险偏好,而债券市场却接连出现调整。
7月29日,债券市场再次全线下跌。截至收盘,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跌0.78%,报117.870元;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跌0.25%,报108.130元;主力合约跌0.17%,报105.545元;2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跌0.06%,报102.302元。自今年7月初以来,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累计跌幅超2%,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的跌幅也接近1%。
与此同时,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上行。截至发稿,3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上行3.05个基点,报1.9535%;1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上行2.60个基点,报1.7410%;5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上行3个基点,报1.5950%。

对于近期债市调整的原因,广发期货近期发布的观点称,在“反内卷”叙事和增量政策预期下,整体股票及商品强势上行,风险偏好和通胀预期回升持续对长债形成压制,叠加阶段性资金面收紧,放大期债空头情绪。
7月28日发布的研报也指出,“反内卷”带动通胀预期升温、前期债市较高的拥挤度、资金面宽松格局的边际变化,共同构成驱动本轮债市利率调整的重要因素。
“反内卷”政策下权益市场风险偏好走强伴随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进而导致机构通胀预期逐步升温,进而对长期支持债市走强“低需求、低通胀”的底层逻辑形成挑战。
同时,前期债市较高的拥挤度和久期水平导致市场交易机构较为脆弱,机构高仓位、高久期状态下对利空更为敏感,买卖行为的一致性放大了市场波动。
此外,一季度“看资金做债”历历在目,资金松紧在机构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边际提升,7月中旬以来资金价格边际走高,银行融出高位小幅回落,此前支持债市的宽松格局逐步收敛,也对市场情绪形成边际扰动。
债基赎回压力攀升
在近期债市接连调整的背景下,债券赎回压力攀升。部分投资者担忧债券基金再度出现类似2022年底那种大幅回撤情形。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近一周以来,已有10余只基金因发生大额赎回而不得不对基金份额净值的精度进行调整。
比如,国泰君安安睿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C类份额于7月25日发生大额赎回,为确保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不因份额净值的小数点保留精度受到不利影响,基金公司决定7月25日提高本基金C类份额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8位,小数点后第9位四舍五入。
永赢泰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B类基金份额也在7月24日对该基金的份额净值保留5位小数,小数点后第6位四舍五入,并依此进行当日的申购赎回等业务处理。
今年以来,投资者通过ETF基金配置债市的热情持续高涨。在债券ETF不断新发和投资者加持下,债券ETF规模屡攀高峰。今年年初,债券ETF规模仅有1740亿元;今年6月初,债券ETF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元;到了7月18日,债券ETF规模历史首次迈进5000亿元关口。
不过,伴随近期债券基金净值调整,债券ETF规模增长有所放缓,部分债券ETF甚至出现净流出。比如,部分信用债ETF近期出现资金净流出现象。
部分机构预计不会出现“负反馈”
对于近期基金赎回压力攀升的情况,中信证券表示,此次赎回更多对应机构右侧的主动止盈防御,而非类似2022年末赎回潮的“集体踩踏”;同时从量级上来看,对比去年9月末和今年3月初的市场调整,目前机构整体卖出规模仍在可控范围内;但考虑5月以来伴随资金的边际宽松,机构普遍增加仓位并拉长久期,短期内净值波动压力可能加剧,但随着后续债市调整节奏逐步放缓,尚不至于形成持续的负反馈压力。
7月28日的研报观点称,近期资金面由松转紧,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债市进入动荡期,前期上量速度较快的债基在短期面临赎回压力,负债端不稳定的预期之下市场调整幅度加大。而在市场情绪一端,权益市场上涨逻辑增强、行情明显加速,对于债市情绪形成了显著压制,并且进一步影响了机构对于债基的赎回节奏。市场表现上,此前的获利盘止盈情绪进一步上升,前期赚钱效应更强的信用债出现了相对更大幅度的调整,成交量也有所回落。建议信用债投资者保持谨慎态度,降低信用债的久期,同时密切关注权益市场表现以及可能出现的进一步负反馈预期。
广发期货也表示,经过本轮调整债基赎回压力可能开始增大,情绪传导对债市仍有压制,市场尚难言企稳,后续重点关注:一是风险资产行情何时稳定,二是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可能出台的增量政策情况,以验证需求端变化,这一因素也一定程度决定了风险资产情绪能否延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