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安化这个小村曾藏有一座被誉为“二战奇迹”的兵工厂!如今老人们在此纳凉下棋

adminddos 2025-07-28 22:40:25 2
安化这个小村曾藏有一座被誉为“二战奇迹”的兵工厂!如今老人们在此纳凉下棋摘要: ...

一个小山村的山洞里,竟然藏着一个巨大的抗战兵工厂,数万人聚集在此,源源不断地为抗战前线提供枪支弹药,这个工厂也曾被誉为 " 二战奇迹 "。

如今,当年制造武器的山洞仍在,村里的老人在洞口纳凉下棋,早已远离当年的战火纷飞的硝烟味道。

这里是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资水一侧的一个小村庄。近年来,随着当地对抗战史料工作的深入挖掘,那些抗战年间这里发生的一切才又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近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潇湘晨报记者来到双烟村,探访发生在那段峥嵘岁月的点点滴滴。

生产火炮的兵工厂洞口,成为老人纳凉下棋之地

沿着一条名为 " 胜利路 " 的道路,驱车开进双烟村,远远就可以看到 " 抗战双烟 " 的字样。

双烟村村口。记者周翼 摄

胜利路,是安化的第一条公路,直通溆浦大江口,全长 50 多里,正是当年为修建双烟村境内的第十一兵工厂运输物资修筑的,修于 1938 年。听当地老人讲述,这条路沿途山势险峻,到处悬崖峭壁,冬天里烧开冰块,将人吊到上边的树上挖山,采石,在当时条件下,全是人工肩扛背驮完成的,修通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1945 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人们在这条路上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后来就叫它胜利路。

抵达双烟村村部再往西步行,穿过一条小溪,沿着小路往前几百米,就到达了第十一兵工厂旧址所在地,当时的老百姓将这个兵工厂称为 " 烟溪兵工厂 "。2019 年,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分厂旧址,有老人正在在此纳凉。记者 周翼 摄

几个村里的老人在一个洞口前纳凉下棋,这个天然洞穴就是第十一兵工厂第四分厂的车间,主要负责生产炮弹。

第四分厂生产的山野跑模型。记者 周翼 摄

在场的老人向潇湘晨报记者介绍,双烟村的得名也源于兵工厂,第四分厂、第二分厂的门口原本有两根生产用的大烟囱,新中国成立前,一位乡贤认为它们忠实地记录了一段军民万众一心抵御日军侵略的历史,建议将村子改名为 " 双烟 ",村子由此得名。

隐藏在山洞里的兵工厂,曾被誉为 " 二战奇迹 "

根据安化县政协文史委编撰的《烟溪兵工厂探究》中记载,烟溪兵工厂是始建于上世纪初、民国时期四大兵工厂之一的 " 巩县孝义兵工厂 " 厂史的典型实物见证。

第四分厂生产车间内景。记者 周翼 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巩县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的子弹厂合并南迁,选址双烟村(当时叫小烟溪)组编成抗战第十一兵工厂。从 1938 年 6 月开工建设到同年 12 月完工,第十一兵工厂仅仅只用半年时间就建成投产。工厂建有简易厂房 423 栋,洞库 162 个,设有 5 个分厂:一分厂为动力厂,二分厂为机枪机修厂,三分厂为火工厂,四分厂为炮弹厂,五分厂为步枪厂。为了确保兵工厂安全,当地群众全部迁移到两边的山顶上居住,都必须凭证件出入烟溪街。为了保密,兵工厂以商行的名义对外。

第十一兵工厂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中正式样步枪、巩式手榴弹被称为 " 抗战三宝 "。在抗战战略相持阶段,这些武器通过资江、洞庭湖、长江,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在湖北的武汉、随枣、枣宜三次会战,江西的南昌、赣北、上高会战中都有很好的表现,武汉会战倭寇伤亡超过十万人;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抗战 14 年,在湖南的重大会战达 7 次之多,十一兵工厂成为三次长沙保卫战最重要的武器来源。第十一兵工厂在国际上也被誉为 " 最前线的兵工厂 "," 创造了二战的奇迹 "。

在战场受挫的日军,1939 年 12 月 11 日、13 日,日军轰炸机群在间谍的指引下对第十一兵工厂进行两次轰炸,投掷了大量炸弹和燃烧弹,炸死、烧死大量军民,造成巨大人员死伤,其中五分厂全毁,后该工厂又被迫迁走。

目前的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留有四个分厂、一处医院遗址、多处战壕、一座石桥、一座公墓等,四个分厂还保存了大量类别多样的防空洞,以及结构完整的库房、工作车间、岗哨亭、水井、建筑遗存等。在湖南各处第十一兵工厂旧址中,这里的现存遗存种类是最多的,也是保留最完整的。

兵工厂库房,这样的库房在山上到处可见。记者 周翼 摄

双烟村 91 岁的老人尹敢山向潇湘晨报记者回忆,他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就毗邻第四分厂附近,他当时只有几岁,因为伯父曾治好了一个厂长妻子的病,他得以经常去兵工厂玩。

91 岁的村民尹敢山在接受采访。记者 周翼 摄

" 当时整个兵工厂有几万人在生产,被叫成了‘小南京’。" 尹敢山说。

兵工厂建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

在第四分厂的不远处,有一个尹氏公祠,也见证了兵工厂时期的非凡岁月。

尹氏公祠。记者 周翼 摄

双烟村党支部书记尹志锋介绍,村子里 90% 以上的居民都姓尹,尹氏公祠,是尹姓从事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建好后,宗族活动只搞了为数不多的几次,基本上是让位给了本地域的集体事业和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1938 年,召开了一次规模盛大,几乎是全村老少都参加的会议欢迎兵工厂进驻,部署各家各户参与兵工厂的建设,并且作出了支持兵工厂工作的一些规定;兵工厂要征用民房、村民后迁到周围大山上的迁移工作会议就是在公祠召开的;兵工厂从进驻到离开的几年里祠堂取消了一切宗族活动,改为子弟学校。

如今的尹氏公祠已经被改造成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博物馆)。陈列馆内展示了大量当年兵工厂生产时期的珍贵照片,以便于人们了解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兵工厂生产的场景。记者 周翼 翻拍

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策展人、研究者戴竞称,当时安化人民听说建兵工厂是为了抗击日本鬼子,工匠师傅纷纷组织基建队,加入到兵工厂的建设中;船夫自发组织民船为兵工厂的建设运输材料;邻近农人为保障后勤,自发送菜、送粮,保障供给;茶庄茶行送来特产安化黑茶、红茶给兵工厂不收钱,传统节日区乡送来特色小吃工人吃。仅用半年时间建造、改造房屋 400 多栋,疏散、迁移居民 2000 多人 ; 建起一所功能齐全的后方医院 ; 开凿、整理出 160 多个洞穴,除了两个分厂利用了 11 个天然的溶洞外,其余 150 多个洞子都是人工开凿出来,这些山洞都分散在双烟村各个角落的隐蔽山间,有的是没通路的地方,有的由于山脚下的地质不宜打洞不得不多次选择到半山腰上重掘。

游客在博物馆内参观。记者 周翼 摄

尹志锋称,1935 年红军也曾在双烟村停留,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向老百姓宣传了抗日救亡的观念,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以后只要是对抗日有利的事情,老百姓都不遗余力。

兵工厂分布图。记者 周翼 翻拍

尹志锋在收集兵工厂史料时也曾听到过老人讲起这样一个故事:兵工厂第四分厂,是子弹、炮弹生产厂。生产子弹的机器就安装在洞里,可以同时 500 多人生产。子弹生产工艺复杂,每发子弹需要 148 道工序。有一天,前方战事正紧,工人没日没夜地干,分厂厂长王忠的儿子正在生产炮弹,由于连续加班,身体疲累,工作服紧身腰带松开了没有发觉,不幸被高速运转的皮带转进机器,被活活轧死。这时王忠正在车间监督生产,工人们急忙扒出尸体,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用伤心的目光瞪着厂长,王厂长看看工人,又望望死去的儿子,只喉咙动了动,王厂长厉声吼道 :" 前线急需炮弹,不能耽误,莫管他,继续干。"

尹志锋称,初次听到这个故事,自己心里仍久久不能平静。后来,村子的村民在蜈蚣岭上自发筹建了一座纪念塔,来纪念长眠于此的抗战英灵。纪念碑高度 13.9 米,长度 1.1 米,宽度 1.2 米,寓意为 1939 年 12 月 11 日,那一天是日军轰炸兵工厂的日子。

记者离开兵工厂旧址时,正遇到一位白发老人带着几个孙辈来到这里参观,看到这些曾经抗战现场留下的点点滴滴,他双眼泛红:" 这些历史应该被永远铭记。"

潇湘晨报记者 曹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