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圆桌|从辅助角色到自主决策:智能船舶如何重塑航运生态?

adminddos 2025-07-28 18:31:23 1
圆桌|从辅助角色到自主决策:智能船舶如何重塑航运生态?摘要: ...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全球格局,也为海洋开发与利用带来了革命性的机遇,智能船舶、智慧航运、智慧港口、智能航保等新形态的加速演进,正强力推动船舶工业与航运、海事、港口等产业深度融合。”

7月27日,中船集团副总经理彭原璞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的“AI赋能海洋——智领深蓝,加速未来船舶跨界融合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

什么是新一代智能船舶?

中国工程院严新平院士在论坛现场给出了行业当前的共识与探索方向。他表示,这一概念目前仍处于行业探讨中,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它是在技术迭代、时代演进及各类智能系统研发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新方向。但可以明确的是,新一代智能船舶将实现人工智能(AI)与船舶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其他国家也在加快智能船舶产业化进程,我国在智能船舶的部分技术及示范应用领域,与欧洲、日本、韩国处于同一技术水平。

“当前,智能化已成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际海事组织正在推进立法,加速智能船舶商业化发展进程。”工信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李毅表示,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造船国家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积极推进智能船舶的研发和应用。我国智能船舶研究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开发了一个平台加N个智能应用,智能船舶技术架构,实现了商业化的应用,并初步建立了智能船舶的法规、规范和标准体系,为加快智能船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智能化的实践层面,中船集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李鑫分享了当前行业的应用进展。他在论坛现场表示,当前所有新造船舶中,尤其是高附加值船型,已有超半数在建造过程中应用智能系统。这些智能系统的覆盖范围较广,既包含辅助航行、避风建议等航行相关功能,也涉及能效管理及设备运维监测等方面。目前行业正通过数字化手段与AI算法的应用,着力提升航运及船舶的竞争优势。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中船集团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彭原璞指出,中船集团聚焦新一代高端、智能、绿色船舶,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行业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构建智能生态,逐步形成了智能基座、智算芯片、行业大模型研发能力,积极开展能效管控、设备运维、货物管理、船体健康、营运优化、自主航行等船岸智能应用,形成了系列智能化工程实践成果,不断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

回顾我国智能船舶的发展历程,严新平提到,我国自2015年推出智能船舶规范后,陆续在船舶上搭载了各类研发的智能系统,但这些系统目前多处于辅助决策或辅助船员作业的阶段。未来,新一代智能船舶将从辅助角色向自主决策演进;其次,需构建基于数据与模型、覆盖船舶全生命周期的航运协同创新生态,以此支撑智能船舶的发展。他同时指出,智能船舶仅是航运系统的运输载体,中远海运集团正在打造的覆盖船、货、人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运营平台,正是智能船舶未来的重要业态之一,唯有融入此类业态,智能船舶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

与之相适配的,是新一代航运系统的重构。严新平表示,2021年业内已提出构建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构想。传统航运系统中,船舶、港口、航道、货物等物理单元分散独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构成复杂系统。而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这些分散的物理单元与系统可在云端实现集成。因此,新一代航运系统需由绿色智能船舶、数字生态设施、可靠的安全支撑及个性化营运服务构成,以实现乘客与货物的舒适搭载、个性化服务及高效精准运输。

“新一代智能船舶必然配备绿色动力系统。”严新平强调,在该领域,行业仍在积极探索,船舶柴油动力一统天下的格局必将被打破,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多能源协同与并存将是主流阶段。值得关注的是,严新平在现场指出,美国于去年10月发布了核动力船舶检验规范,这一信号极具重要性。

新一代智能船舶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严新平表示,机遇方面,船舶智能技术将逐步发展,高技术赋能将推动新一代智能船舶向智能化、自主化、少人化方向演进。需要强调的是,运输船舶不追求无人化,而是逐步实现少人化。挑战方面,智能船舶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目前仍有诸多技术需在实际场景中突破;跨界融合方面,船舶与航运领域的技术融合亟待深化,近期相关部门推动的合作已初见成效;此外,成本与市场接受度、法规标准的研究进展等因素也构成制约。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