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华熙生物赵燕谈胶原蛋白乱象:科学本质被资本扭曲

adminddos 2025-07-27 21:09:11 3
华熙生物赵燕谈胶原蛋白乱象:科学本质被资本扭曲摘要: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近年来,重组胶原蛋白成为医美和护肤领域的热门概念,市场宣传中不乏“颠覆透明质酸”“下一代填充材料”等表述。

  近期,董事长赵燕在一场小范围沟通会上,基于科学本质、产业历史及市场表现,对这一趋势提出了冷静反思。

  她指出,胶原蛋白在人体细胞外基质(ECM)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透明质酸等成分协同作用,而当前基因工程技术尚无法完全复现其天然结构与功能。与此同时,历史数据显示,胶原蛋白填充剂曾因过敏风险、效果短暂、不可逆等问题被透明质酸取代,而如今的市场出口量差距(透明质酸161吨 vs. 重组胶原蛋白0.02吨)进一步印证了二者并非替代关系。

  赵燕强调,未来抗衰研究的核心在于ECM复杂网络的协同机制,而非单一成分的炒作。

  此外,她首次详细披露了华熙生物的内部变革——从人才团队重塑到科研逻辑梳理,再到营销模式调整,目标是将公司重新锚定在“生物科技”而非“化妆品”的赛道,并呼吁资本市场正确认知其科技属性。

  科学审视胶原蛋白

  针对当前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的过度热炒,赵燕从科学机理、历史实践与市场数据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澄清,强调需以理性视角看待生物活性物质的价值。

  从科学本质来看,赵燕指出,胶原蛋白在人体细胞外基质(ECM)中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与透明质酸等多种成分形成复杂的协同网络。

  “天然胶原在ECM中受细胞精密调控,实现精确自组装,而当前基因工程菌生产的重组胶原蛋白常仅表达部分或单一类型序列,其高级结构形成、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仍面临巨大技术挑战。”她进一步解释,人工重组胶原如何在体内精准自组装、避免异常结构,并有效融入ECM复杂的生物通讯网络(与透明质酸等“对话”),发挥其固有生理功能而非仅作单一填充,这是难以逾越的局限性。

  从历史实践来看,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的应用早有定论。

  1980年代牛源注射胶原蛋白产品Zyderm和Zyplast获得美国FDA批准后,2003年,人胶原蛋白产品CosmoDerm和CosmoPlast获得了FDA的批准,这两款产品中的胶原蛋白来源于体外培养的人类成纤维细胞,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产品与人体自身的胶原蛋白完全一致,消除了异种蛋白可能带来的免疫原性问题。可以说,胶原蛋白技术在此时登上了其技术的巅峰。

  虽在二十年间主导欧美医美市场,并曾达到过技术巅峰,但因存在3-5%的过敏风险(治疗前需两次皮肤过敏测试)、效果仅能维持2-5个月、出现结节或过量填充等问题时缺乏可逆性解决方案等弊端,市场地位逐渐被透明质酸取代。

  2003年非动物源稳定透明质酸填充剂Restylane瑞蓝获FDA批准,2006年艾尔建的交联透明质酸产品Juvederm上市,凭借高安全性(无需皮试)、长效性(可维持6-12个月以上)、可逆性(可被透明质酸酶溶解)三大优势,彻底重塑了填充剂市场格局,最终导致胶原蛋白填充剂全面主动退市。

  从市场数据来看,“重组胶原蛋白取代透明质酸”的说法缺乏事实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透明质酸出口量达到161吨,其中医药级高端透明质酸出口11.8吨;而同期重组胶原蛋白的出口量不到0.02吨。

  她进一步指出,“国际市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在的出口数据现状,都不存在重组胶原蛋白取代透明质酸的关系。”即便在国内市场,业内人士称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概念的品牌仍在大量采购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和其他活性物,“这反映了其交叉检测的真实添加数据”。

  赵燕强调,细胞外基质(ECM)才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而ECM是一个由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多种成分构成的复杂网络,其功能实现依赖各成分的协同作用。

  “衰老问题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物质如何交互、如何传递信号发挥生物学功能,只布局单一赛道的公司,无论现在看起来有多强,都不会代表未来的科研转化方向。”她表示,华熙生物之所以公开讨论这一话题,是因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观察和可检验,并且愿意面对被经验事实所驳倒的风险”。

  推进内部深度变革

  谈及公司内部调整,赵燕坦言,华熙生物近两年在经营端遇到的问题,虽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核心的是内部团队建设和组织能力出了问题。“好的公司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能够成长起来,这才是良性发展的公司。”为此,公司从今年开始启动了多维度的深度变革。

  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赵燕表示,人的变革首先是从严格招聘和培育团队、从严治理组织开始。“华熙生物的发展现在慢下来不是坏事,太快了文化来不及沉淀,人才来不及严选和培育,我们的组织就会泥沙俱下,混进来很多跟我们相信的事业格格不入的人。”她表示,公司正在重新建立一支年轻、硬核专业、有探索梦想的团队,并推动内部人才的跨专业交流与学习,“确保我们的业务决策和对外沟通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和产业认知之上”。

  在业务逻辑和产品科技基础梳理方面,赵燕明确,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我们的一切产品应该从生命科学逻辑出发去找增长点,不能只会打着市场的旗号去追热点”。她要求将主要品牌的基础建立在10年、20年、30年可以持续演进的科技方向上,放在生命科学尤其是抗衰领域的大组学交叉与转化上。同时,业务团队的核心工作要从简单组合和花预算外包模式彻底转向团队自身能力的建设。

  针对化妆品板块的调整,赵燕介绍,今年1月份她重新回归业务一线,3月份开始接手护肤品品牌,将其定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线”。

  “四大皮肤科学品牌现在正在进行一些非常深度的调整。”她强调,华熙生物作为生物科技公司,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支撑,“无论是技术路线要经得起科学推敲,还是产品力要有科学数据支撑,最终要为用户带来良好体验”。

  在营销模式上,赵燕表示,原来的投入存在变形和无效的问题,现在正进行彻底调整。

  “我们和平台博弈,就是要建立科学传播的标准。”通过提供大量科学数据、专利和实验验证,华熙生物已推动抖音等平台开放“抗衰”等专业术语的合规表述,目前润百颜、夸迪的直播间流量已实现突破,肌活、米蓓尔正在积极调整。

  “投流肯定要投,但不能盲目,原来找几百万粉丝的KOL投50万,可能不如找50个垂直领域的达人,我们要让每一个动作都服务于目标。”她说。

  赵燕坦言,等同行在营销和运营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人家珀莱雅是做经销商出身,在KOL合作、红人运营上有很强的团队战斗力,这是我们原来所欠缺的”。

  为此,她现在亲自带领团队,“重回创业状态”,锻炼团队的运营能力,“看看这一次创业能不能成功”。

  她表示,公司化妆品板块的调整期可能还需要半年左右,预计明年春节后能看到明显的改善迹象。

  重塑资本市场定位

  “华熙生物是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公司,不是消费类公司,这一点必须明确。”赵燕在沟通会上强调公司的科技属性。

  她认为当前资本市场对公司存在认知偏差——覆盖的券商多为消费类或化妆品行业的分析师,他们习惯将华熙生物与其他化妆品公司做比较,而不是与科技类公司对标,“而化妆品领域的科技类公司本身又不多,华熙在科创板属于非常特殊的存在”。

  为改变这一现状,赵燕表示公司正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一是重塑与券商的沟通关系。“原来的券商沟通太表面化,每年就是年报、半年报时分析师来调研,今后我们要选择能进行深度内容共创的机构,不是简单拼数量,而是拼质量,让他们用外部视角给我们指出问题。”她指出,后续将强化与券商之间的有效沟通。

  二是通过资本动作强化科技标签。赵燕介绍,华熙生物投资的禾元生物公司,是一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赋能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生物医药企业,作为科创板重启五套标准后第一家获批的公司,虽然尚未盈利、仍在持续投入,但发行价对应的公司估值达到100亿元出头。

  她表示,华熙生物也在准备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在战略投资、产业并购等方面有所动作,“但前提是先把底层梳理好,无论是别人来投我们,还是我们去投别人,都要基于价值和赋能。”

  三是加强内部监测与回应机制。“现在有了AI技术,我们启动了对整个资本市场券商研报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不准确的表述,会第一时间回应,避免像过去几年那样被动。”赵燕表示,之前公司对市场上的不实解读反应滞后,导致长期处于被动局面,“现在必须改变这种状态”。

  赵燕认为,国家一直在呼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但真正实现这一点,需要企业和市场共同努力。“浮躁资本可能会短暂让市场偏离主线,但真正的历史不会因概念而改变。”

  她表示,华熙生物将以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成果,推动市场建立“科技+实业”的估值体系,“资本市场最终会回归企业本质,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市场正确认知华熙生物的价值”。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