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
周四,国内、期货双双下跌。截至收盘,豆粕、菜粕期货主力合约跌幅分别为2.29%、2.61%。


“7月上旬以来,国内豆粕期货价格持续上涨,昨日的大跌,回吐了近一周的涨势。”徽商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刘冰欣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豆粕期货价格下跌,一方面是由于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将于下周二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讨论8月12日前达成贸易协议的可能性,以避免高额关税生效;另一方面是有消息称,前日某外资企业向厦门国企出售一船阿根廷46豆粕,CNF价格为365美元/吨,11月装船,价格便宜。“中美贸易谈判预期关税进一步下调,以及国内饲料生产商加速扩大南美蛋白原料进口,以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的预期,对豆粕和菜粕市场构成了双重影响,造成期价下跌。”
银河期货粕类研究员陈界正分析认为,前几日豆粕期货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而成本端以及国内市场供需均未出现明显改善,在缺乏明显利多驱动的情况下,豆粕期货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此外,周四市场传闻进口阿根廷豆粕,虽然从绝对量来看,进口数量不算太大,但当前豆粕市场利好主要源于远期供应的不确定性。菜粕近期基本面变化相对有限,下跌主要是受豆粕价格联动性影响。
从基本面来看,陈界正表示,目前国内豆粕整体以供需偏宽松为主,虽然需求表现良好,但到港量仍然维持高位,未来一段时间大豆到港量相对较大,且开机率较高,因此总体供应充足,豆粕累库压力比较明显。远月市场供应相对有所收紧,国内油厂买船进度偏慢,后续库存可能将逐步去化,但整体来看,国内大豆进口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后续市场仍有变化可能。国内、菜粕库存处于相对低位,同时油厂开机率也相对偏低,但菜粕需求偏弱,并且颗粒菜粕库存维持高位,菜粕市场近端供应呈现宽松态势,但远端菜籽以及颗粒菜粕进口存在不确定性,需求同样也将偏弱,总体以稳定为主。
刘冰欣称,从目前美豆主产区天气情况来看,虽然中西部近期天气显示略旱,但并未影响大豆优良率,因此天气炒作目前尚未成气候。而从7月份USDA月度供需报告中可看出,新季美豆种植面积下调基本确定,单产却是近十年来最高,虽然目前尚无威胁性天气,但是52.5蒲式耳/英亩的单产目标仍面临较大兑现难度,这一因素或成为美豆上行的潜在动能。
国内方面,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大豆进口总量为4937.2万吨,较上年同期的4848.11万吨增长1.84%,增幅不大。下游需求方面,在行业“反内卷”下,头部企业要控制能繁母猪存栏和二育,削减豆粕需求预期。现货方面,油厂高库存造成现货阶段性宽松,终端缺乏追高动能,盘面大跌拖累油厂和贸易商一口价下调。周四,日照象明基差报价M09-100,一口价为2900元/吨,较上周下跌80元/吨;菜粕华南地区防城港澳加报价RM-130,一口价为2550元/吨,较上周下跌60元/吨。“目前来看,豆粕、菜粕在供需消息双利空的作用之下,短期预计继续维持回调走势。”刘冰欣认为。
展望后市,刘冰欣认为,豆粕或只是短暂的回调,底部预计有限:从中美的贸易谈判来看,此前两次中美贸易谈判基本打了明牌,双方谈判的诚意和谈判的节奏已经很明确了,预计本次以及未来都是一步步兑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美豆的下方空间不大,加上巴西升贴水高位,对国内油粕而言有成本支撑。另外,国内推行低蛋白日粮的政策,早在疫情期间就已开始执行,但是由于目前豆菜粕价差只有350元/吨左右,处于历史偏低范畴,目前市场上很难找到比豆粕性价比更高的蛋白饲料,因此,从长期来看,全年豆粕的减量预计有限。 “预计未来豆粕、菜粕依然会处于窄幅震荡区间,需要等待大的政策导向,或者是供需有变化才有望突破震荡区间,比如美豆天气炒作、生柴政策再度有利好等。”她表示,由于二季度以来豆菜粕价差过窄,建议投资者关注远月多豆粕空菜粕的套利操作。
陈界正表示,周四豆粕期货价格的下跌更多属于回调,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压力有所体现,同时国内方面也未对远月供应不确定性有所体现,因此盘面整体下跌空间比较有限,但豆粕也缺乏明显的转势条件。菜粕新增题材比较有限,但远端供应整体在逐步收紧,因此下方深跌空间也将相对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