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姻缘:测算塔罗占卜www.jixiangqiming.vip:-向绿而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高质量发展故事汇·第10期)

adminddos 4 0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人民网记者 魏青成摄

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藏羚羊。皇甫万里摄(人民视觉)

太浦河横扇段。吴横轩摄(人民视觉)

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尹小龙摄(人民视觉)

视频报道请看人民日报客户端、" 人民网 +" 客户端,英文报道请看环球时报英文版客户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同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既是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精准把握,更是站在发展全局的长远谋划,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从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层面创新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关系的创新表达。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永恒课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上,降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党中央提出 " 双碳 " 目标,这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要求。

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践要求。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降碳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减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扩绿可以提高碳汇能力、扩大环境容量,绿色增长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在内容上分别对应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转型等工作,方式上降碳、减污是做减法,而扩绿、增长是做加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就是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实践深化。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更加相得益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显著增多。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 2015 年的 46 微克 / 立方米降至 2024 年的 29.3 微克 / 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7.2%,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 90.4%,首次超过 90%,较 2012 年提高 28.8 个百分点," 十三五 " 以来实现 " 九连升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 83.7%。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加鲜明。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 3.3% 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 6.1% 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和钢铁生产体系。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截至 2024 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 28.6%,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 53.2%,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 86%,超过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超过 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态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70%,连续 10 年位居全球第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渐成风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绿色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价值持续彰显。" 两山 " 理念提出 20 年来,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通道不断拓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三江源等首批 5 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截至 2024 年,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 30%,森林覆盖率超过 25%,森林蓄积量超过 200 亿立方米,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各地探索形成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转化路径和生态市场、生态旅游等实践模式,建成 7 批共 572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 240 个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实践创新基地,让良好生态环境释放出无限经济价值。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新征程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环境、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持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统领。要完善美丽中国建设 "1+1+N" 实施体系,要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要系统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责任落实。

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更加注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要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推进降碳和减污制度融合。持续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深化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加快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把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作为重点。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差异化管控,严把环评准入关口,从源头上为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绿色标尺,强化对重点行业布局引导,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加快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用水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激活资源环境权益市场。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等试点探索,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人民网记者欧阳易佳整理)

案例一   

" 绿 " 钢是怎样炼成的

讲述人: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环境保护部部长    杨荣力

提起钢铁厂,人们脑海中常浮现浓烟弥漫的景象。如今,走进首钢股份公司厂区,道路洁净、绿植葱郁、天空湛蓝,宛如置身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园区。

我们是通过了超低排放评估监测的钢铁企业,实现了全流程超低排放。这份 " 绿色 " 成绩单,源于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系统性变革与实践。

要实现超低排放,关键在于打好 " 组合拳 "。源头严防,我们严控有害元素入炉,推广高炉煤气净化与焦炉煤气深度脱硫等前端技术;过程严管,关键工序应用烟气净化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扬尘等无组织排放难抓取,我们为 3117 个无组织排放点装上 " 火眼金睛 ",智能探测、精准治理;末端严治,铁路唱主角、料棚 " 穿罩衣 "、除尘灰 " 走管道 ",编织起严密物流 " 防护网 "。

在创新驱动下,高炉也能淬炼出 " 绿动能 "。因绿色参数优异,我们成为多家知名车企的优质供应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也融入周边百姓生活:" 洗完车不再蒙尘,晾被褥清新洁净,家门口瓜果放心入口…… " 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映照着首钢股份的 " 绿 " 钢炼成记,这正是高质量发展动人的底色。

(人民网记者刘阳、夏晓伦整理)  

案例二

太浦河怎得清如许

讲述人: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    沈晓华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河旁的汾湖湾村、新池村、湖滨村 3 个村落分别属于江苏苏州吴江区、上海青浦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鸡犬相闻,水系交汇。站在河畔,只见清清的河水向东流,鸟儿欢飞,绿道延绵。

这条河曾经让我们揪心。上世纪 90 年代,沿岸建了不少企业和作坊,河水被污染,水葫芦年年疯长,跨省份清理常闹矛盾。

转机出现在 2018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联手治理太浦河,11 个月内拆除了污染企业和作坊,腾退沿岸土地 68 亩。我和湖滨村的沈建春、新池村的池建芳,成了 " 河长搭档 "。

有人担心治理影响发展,我算了笔账:清理了沿岸污染企业,村集体收益反而增长了两三倍;被迁走的企业也感激当年的补偿政策,他们或转型新技术或转投其他产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现在我们三个最爱做的事就是巡河。看到水葫芦堵了河道,当场分工,微信群里一声招呼,三地的保洁队马上协同行动。村民们关系更近了,长三角一家亲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200 多家企业进了园区,村民 " 出门见绿、推窗见河、家门口就业 "。太浦河,成了我们的 " 幸福河 "。

(人民网记者欧阳易佳、唐佳整理)

案例三

当好藏羚羊 " 奶爸 "

讲述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    才文多杰

在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海拔 4000 多米的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这片净土。我就是其中一员。在这里,我有着广袤无垠的 " 办公室 " ——雪域荒原;也有倾注心血守护的 " 孩子 " ——藏羚羊。

每年夏天,数万只藏羚羊穿越数百公里,来到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繁衍后代。总有一些刚出生的小藏羚羊,在混乱和危险中与妈妈失散,成为茫茫荒原上无助的 " 落单者 "。

在卓乃湖畔,我曾发现一只蜷缩在岩石后、被冻得几乎无法站立的小藏羚羊。它那么小,像一团随时会被吹散的绒毛。我把它带回索南达杰保护站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围栏围起的 550 亩 " 藏羚羊幼儿园 " 是这些 " 落单者 " 临时的避风港。

在 " 藏羚羊幼儿园 ",每天第一项任务就是 " 点名 " ——确认被救助的小藏羚羊安然无恙。接着是检查粪便、喂养特制奶、清理围栏。稍大的小藏羚羊还要进行野化训练,方便成功回归自然。

几十年前,盗猎让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一度只剩下不足两万只。在管理部门的倾力保护和全社会的帮助下,目前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已经超过 7 万只。成群的藏羚羊在雪原上自由奔跑,那矫健的身影,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画面。

(人民网记者李彤、欧阳易佳整理)

案例四

沙漠里 " 风光 " 无限

讲述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赵春雨

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草原上,一幅能源转型的画卷正在展开:连绵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方的白色风机悠然转动。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鄂尔多斯在能源转型升级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特色路径——驭 " 风 " 而上、逐 " 光 " 而行、" 零 " 碳托举、" 氢 " 装上阵……一个个新能源产业集群在加速形成。

在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昔日风沙漫天,今朝 " 风光 " 无限。依托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鄂尔多斯大力推进光伏治沙,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成并网,两个千万千瓦级 " 沙戈荒 " 大基地加快建设。预计到 2030 年,鄂尔多斯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 1 亿千瓦。

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内,板上发电、板下修复,这片蓝海不仅改变了沙漠的外观,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当地牧民说:" 过去我们追着水草放牧,现在追着风光发电。" 这片光伏海会像骏马一样,一往无前,源源不断输送绿能和希望。未来,会有更多 " 沙漠变蓝海 " 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

(人民网记者欧阳易佳、杜燕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