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号周一发布第二批涉企行政强制典型案例,旨在规范涉企行政强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本次最高法公布案例所涉及的行政强制种类多样,既包括查封设施、扣押财物等行政强制措施,也包括行政强制执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
另外,原告企业所涉行业多元,包括了零售、能源、文化传播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在“某中药材行诉湖南省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扣押财物及行政赔偿案”中,湘潭市监局依法决定扣押违规药品,但扣押时间明显超出法定期限,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确认违法理据充分;而在对涉案药品的后续处置、某中药材行行为的性质尚无定论的情形下,不判决行政机关返还药品、而是责令采取补救措施,亦符合保护公众用药安全的需要。
在“某塑料制品厂诉河南省武陟县詹店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查封设施案”中,人民法院明确认定,镇消防中心系镇政府的内设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以自己名义责令停业整改及实施查封行为,没有法律规范依据,故确认其作出的通知书及查封行为无效。且即便镇政府自身,也缺乏消防管理领域针对企业财产的查封权乃至责令关闭、停业整改的处罚权。
在“某传媒有限公司诉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强制拆除设施及行政赔偿案”中,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区综合执法局强制拆除某传媒公司楼顶广告牌,未履行上述法定程序,其强拆行为违法。为营造清朗城市公共空间、消除安全隐患,当地对辖区内广告设置布局进行调整,不再保留楼顶商业广告,故某传媒公司要求对广告牌恢复原状的诉请,客观上不具有可能性。但强拆行为导致某传媒公司的合法权益受损,区综合执法局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强制执行某润滑油科技有限公司案”中,某润滑油公司成立不到半年,从被人举报虚假宣传之日至区市监局处罚之时尚未正式开展生产经营,且该企业官网浏览人数极少,同时考虑到在企业尚未获得收益的情况下,若裁定准予强制执行涉案处罚决定会对企业后续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人民法院据此通过司法建议方式,联动区市监局对该公司不予行政处罚;同时通过教育、督促等方式对其加强指导,助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在此之前,最高法于8月12日发布了第一批涉企行政强制典型案例,涉及能源、通讯等多个行业,涉诉行政机关既包括地方人民政府,也包括文化旅游、消防管理等职能部门。
最高法表示,相关案例的发布,集中体现了人民法院通过监督、纠正违法行政强制行为,依法保护市场主体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坚强决心,有利于强化规范指导,进一步防止同类行政违法情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