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讲座|日本缘何步步走入战争深渊?

adminddos 3 0

北京|孙犁《荷花淀》与抗战文学的魅力

时间:8月15日(周五)14:30

地点: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

主讲人: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学京彩季·大家小课”系列活动又将与大家见面了。8月15日下午,我们将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老师主讲孙犁《荷花淀》与抗战文学的魅力。

北京|成功的教育不是高强度管理,而是找到孩子的“内驱力”

时间:8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二楼建投书局

嘉宾:本·富尔曼(心理学家)、李红燕(Kids' Skillsz中国联合创办人)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常常焦虑:怎么才能激发他学习的动力?怎么才能建立良好的习惯、管理情绪、提升社交能力?而其实,成功的教育,并不是更高强度的控制和管理,而是找到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来自芬兰的“国民心理学家”,国际焦点解决大师本·富尔曼(Ben Furman)先生,将为我们带来一场好玩又有效的教育魔法课。8月16日,我们邀请本·富尔曼先生,一起走进这场来自芬兰的教育新风,遇见更轻盈、更高效、更有爱的亲子与教学之路。

北京|生意生前身后事:阴间经济的现实投射——《中国“马达”:“小资本主义”一千年(960-1949)》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马丹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东晔(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红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副教授)

人类学家葛希芝在其著作《中国“马达”:“小资本主义”一千年(960-1949)》中,以丰富的田野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传统中国人的心中,超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融合,活人、神灵、鬼魂及物品都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来回流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8月16日下午,在方所北京店,大学问·学术沙龙有幸邀请到该书译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马丹丹,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东晔,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红武,共同分享这部极富洞察力的人类学佳作,围绕主题“生前身后事:阴间经济的现实投射”,一同探索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对鬼神世界的塑造如何相互影响,并形塑着其行为方式。

北京|《身体,再来》,一场关于身体的系统重启——中韩女性作家科幻畅想与对谈

时间:8月16日(周六)15:30-17:30

地点: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0号昆泰大厦THE BOX朝外B座茑屋书店

嘉宾:金草叶(作家)、千先兰(作家)、程婧波(作家)、昼温(作家)、春喜(译者)

倘若我们的现实不过是某种模拟程序,那么所谓“真实”该如何定义?如何在虚拟的世界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当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基石被动摇,当存在本身沦为一段可被擦写的代码,我们是否还要执着于感知这个或许并不真实的躯体?也许我们可以从《身体,再来》中寻到思考的方向。这本集合了中国、韩国新生代代表性科幻女性作家最新创作的书,围绕“身体”主题,从各个维度展开了探索。8月16日,《身体,再来》的作家金草叶、千先兰、程婧波、昼温以及译者春喜将一同来到茑屋书店,追溯中韩两国科幻叙事的脉络,谈论未来世界我们“身体”的可能性。

北京|我和妈妈:最熟悉的对手,最坚固的盟友——《中国式母女》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张悦然(作家)

母爱,究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能力?母职,是上天赋予的不可逃避的使命,还是个人自主的选择?身为女儿,与母亲相处时,除了血脉亲情,是否也存在着女性间的独特联结?为何面对母亲,那些能与其他女性长辈畅聊的话题,却总是难以启齿?《中国式母女》这本书发端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书中作者们以包容且无标准答案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故事。8月16日,《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曾焱、作家张悦然、《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孙若茜与本书特约策划罗丹妮齐聚一堂。她们将围绕封面故事的选题初衷,讲述采访前后的故事,分享彼此对母女关系的独特理解。

北京|打破旧有增长迷思,解析当下增长困局,拆解未来增长难题——陶然《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图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朝阳区东四环南路56号远洋国际中心E座27层先知书店

嘉宾: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究竟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旧有的中国经济奇迹解释都有什么问题?陶然老师提出的“三二一”模型,从实证角度看是否更具备解释力?中国现有政治经济模式何以是1980年代三大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中苏南模式的放大版?当下中国土地财政究竟遭遇了何种困境?如果没有大的产权体制改革,中国经济未来又该怎么办?这些既关系每一个个体柴米油盐具体生活,又关涉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哉斯问,将在本场活动深入讨论。

北京|好好说再见——《直面临终时刻》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东城区板厂胡同12号卓尔书店

嘉宾:陆杰华(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戚政烨(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直面临终时刻》一书带我们走进中国式临终决策的复杂现场:这里有患者对生命最后长度的执着,有家属在爱与放手间的艰难抉择,也有医护人员在技术极限与人文关怀间的反复权衡。8月17日下午,我们邀请《直面临终时刻》的两位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陆杰华、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戚政烨,以及《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刘亚光担任特邀主持,共同聊聊那些我们终将面对的告别,也聊聊关于如何“好好活着”的启发。

北京|照见时代褶皱里的人性迷思与情感羁绊——顾艳小说《丛林之歌》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北苑路98号院1号楼DT51三楼RENDEZ-VOUS

嘉宾:谢玺璋(评论家、学者)、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评论家)、潘凯雄(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顾艳(作家)、宋辰辰(作家出版社编辑)

在每个人都被时代浪潮裹挟前行的当下,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凝视内心深处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挣扎与追问?顾艳的新作《丛林之歌》,以刀锋般的笔触剖开都市丛林中的爱恨纠葛,将一代人的迷惘、挣扎与救赎娓娓道来,让我们看见——当生存压力与情感漩涡交织,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会如何在裂痕中重生。8月17日,我们邀请到顾艳以及评论家谢玺璋、贺绍俊、潘凯雄做客DT51共同穿越文字迷雾,触摸那些被时代与情感撕裂又缝合的灵魂。

北京|推理小说中的多元世界:从虚拟设定到现实映照

时间:8月19日(周二)19:00-21:00

地点:海淀区成府路28号PAGEONE书店2F

嘉宾:方丈贵惠(推理作家)、赵婧怡(推理小说作者、翻译)、吕灵芝(翻译)

当推理故事跳出“现实”的框架,在时间循环中追查真凶,在奇幻孤岛里破解超自然谜题——这正是设定系推理的独特魅力。日本推理作家方丈贵惠,以《时空旅行者的沙漏》中穿越时空的家族谜案、《孤岛的来访者》里融合民俗与科幻的诡谲布局、《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游戏体验,新作《限定七日的委托》更是带来全新的伏线爆发!她将“设定”变为谜题的核心,令我们在颠覆常识的世界观中,体验逻辑与想象力碰撞的推理快感。她是如何在推理小说的 “经典模式”中,打破传统思维,加入新鲜的元素和议题,让“解谜”重新变得有趣?又如何在虚拟设定之下探讨现实议题?8月19日,方丈贵惠将在PAGEONE与推理作家赵婧怡对谈,一起穿梭在虚拟设定与现实案件中。

上海|教育如何改变人生?——《教育改变了什么?》读书分享会

时间:8月15日(周五)13:00-14: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顾青(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少雪(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改变了什么?》以数十个真实故事为镜,映照教育如何为平凡人生注入可能:从知识积累带来的视野拓展,到思维方式转变催生的人生选择。教育不仅是文凭的获取,更是认知边界的突破、抗风险能力的构建。本次分享会上,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少雪将围绕“教育如何改变人生”这一话题,共同探讨个体成长与教育问题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秘教育如何塑造受教育者的发展轨迹。

上海|从阿富汗到大敦煌

时间:8月15日(周五)15:00-16:3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620号百新书局·饱读书房

主讲人:孙志军(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馆员)

孙志军老师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四十年,长期从事敦煌摄影史研究,以及“数字敦煌”技术负责人和石窟摄影师的身份,让他的视角既有学术性又有艺术性。《大敦煌》是一部突破传统视角,以“时空地理”为核心,全面呈现敦煌的地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综合性作品。8月15日下午,我们邀请了敦煌文化守护人孙志军,于百新书局聊聊从阿富汗到大敦煌,跨越山河与千年的时空地理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聊聊全新视角下,古今交织的叙事,自然与文明的对话。

上海|网红时代,知识分子何为?——《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新书首发

时间:8月1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建投书局4楼传记图书馆

嘉宾: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史视野与深切的现实关怀,成为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必读之作。此次新版更新约60%内容,融入了作者近年来对知识分子议题的最新思考。8月15日晚,我们特邀本书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与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展开深度对话,知名播客《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担任主持,共同探讨在后浪崛起、网红当道的当下,当代知识分子如何自处以及如何有效介入公共生活等议题。

上海|日本缘何步步走入战争深渊?——近代日本的“暴走”和“无责任体系”

时间:8月1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嘉宾:商兆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沙青青(历史学者)

在“八一五”这个历史坐标上回望,一个核心命题如利刃般悬置:一个曾锐意革新的国家,如何被自身孕育的“暴走”力量与“无责任”体系,推入战争与自我毁灭的深渊?8月15日晚,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无责任”的帝国: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作者商兆琦和历史研究者、《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作者沙青青,将做客陆家嘴读书会,为我们解读惊悚、惨烈、富于“启示录”色彩的日本帝国兴亡史。

上海|微观的洪流——晚清变局的具象图景

时间:8月1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7-03研讨室

嘉宾:姜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晚清历来被称为大变局的时代。在时代的洪流中,晚清中国社会的诸多领域均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激烈的冲突。然而,历史的演进过程并非是抽象规律在自行发挥作用,而是由无数具体人物的行动轨迹汇聚而成。在叙述晚清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宏观的历史脉络,更应深入探究具体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描绘晚清变局中具体而鲜活的众生相,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传,共同就晚清时期的诸多历史细节展开深入探讨。

上海|面向未来的图书馆——《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新书分享活动

时间:8月1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B1乐享厅

主讲人:马丁·普克纳(美国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戏剧教授)

在《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中,哈佛大学学者马丁·普克纳以广阔的历史视野,追溯文化的起源与延续:从人类最早留下痕迹的肖维洞穴,到在挪威进行的“未来图书馆”项目。8月15日晚,马丁·普克纳将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以“面向未来的图书馆”为题,与我们一起思考:在技术革新与知识形态不断变化的今天,图书馆如何继续发挥独特的文化功能?如何让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机构在未来依然焕发活力、服务人类文明的发展?

上海|文学即是行动: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小说——《小说榫卯》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张秋子(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

为什么我们如此迷恋细节?细节在文学的发展史中经历了何种演变?文本细读时,哪些片段值得筛选成为细节?动作、环境、病句、反逻辑表达、标点符号、被动语态,这些文字要素中隐藏着何种玄机?张秋子的新作《小说榫卯》从这些问题入手,纵向梳理了细节的历史演变轨迹,并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适应的方法论。8月15日晚,张秋子将携新书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同读者见面,与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一道探索如何激活阅读密码,在经典中寻找生活的答案。

上海|明拼与暗斗——郑振铎在上海的文化抗战

时间:8月16日(周六)10:00-12: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1F阅剧场

嘉宾:吴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伯庸(作家、编剧)、郑源(郑振铎嫡孙、郑振铎研究会顾问)

炮火连天中,郑振铎的抗战在两条战线展开。明拼,是他在上海“孤岛”的公开身份:教授、学者,以笔为枪,坚守文化阵地,维系民族精神不坠。暗斗,则是他隐秘却更惊心动魄的战场——化身“文献守护者”,与日寇有组织的文化掠夺者斗智斗勇,周旋于书商、藏家、敌伪势力之间,争抢每一部濒危的珍本古籍。这场暗斗,是古籍市场的生死竞速,是地下联络的隐秘战线,更是用生命守护中华文脉的无声搏杀。《暗斗》作者吴真携最新研究成果,联合著名作家马伯庸、郑氏后人郑源及资深媒体人郑诗亮,共同解密郑振铎在上海这段鲜为人知的“双重抗战”史诗,重现一位书生在至暗时刻,如何以智慧、勇气与赤诚,于明暗交织中守护文明之光。

上海|一个女儿和她没能出走的母亲——《林门郑氏》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建投书局4楼传记图书馆

嘉宾:林雪虹(作家)、张怡微(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在混杂着嫌恶与愧疚的悼念中,正视母亲、理解母亲,何尝不是认识和接纳更完整的自己。新一代女性如何面对和处理代际冲突,似乎也在这一刻有了新的可能。8月16日,我们邀请《林门郑氏》的作者林雪虹与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做客建投书局浦江店,一起聊聊女儿和她没能出走的母亲。

上海|我们都爱白乐天,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十讲》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4:00-15:3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主讲人: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本场活动,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将以“我们都爱白乐天,相逢何必曾相识”为题,细致解读白居易的经典诗作和生平经历。《长恨歌》为何成为千古名篇?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样度过的?除了讲述白居易的命运起伏与艺术表达,莫教授更将为读者展现大唐王朝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画卷。

上海|《防患于未“燃”——走进故宫历史上的防火方法与智慧》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故宫的消防文化,是故宫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消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古代防火智慧,依然值得今人传承和发扬,以更好地保护故宫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燃”。8月16日,我们邀请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为读者朋友们带来故宫古建的“深度指南”,也是给每一个人的“日常消费”科普:敬畏火,方能守护文明与日常。

上海|时代的微结晶体——《肯定的火》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徐汇区安福路208号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

嘉宾:郭爽(作家、编剧)、张屏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当奥登诗句里“肯定的火”燃于纸上,时代洪流中的女性连接在郭爽笔下迸发出强烈的文学光芒。她的新书《肯定的火》展现了小说家与时代的共振关系,触及这个时代最隐秘的神经。8月16日,让我们相约在上海塞万提斯学院,与作者郭爽和评论家张屏瑾一起共赴这场关于时代结晶体的对话。

上海|女作家们——当她们拿起笔写作

时间:8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3楼外文科技期刊阅览室

嘉宾:崔君(作家)、东来(作家)、水笑莹(作家)

女性写作以其独特的视角与蓬勃的创造力,正收获越来越多的瞩目。8月16日,崔君、东来、水笑莹将与三三齐聚,围绕“当她们拿起笔写作”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谈。她们将回溯写作之路的缘起,探寻作品中动人故事与人物的灵感源泉,并探讨女性身份如何塑造她们的观察、思考与表达,以及文本中“女性力量”独特而耀眼的绽放方式。

上海|在奥斯维辛之后书写科幻——普里莫·莱维《形式缺陷》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4:30-16:3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620号百新书局·饱读书房

嘉宾:温爽(西安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教师、译者)、默音(作家、译者)

《形式缺陷》是普里莫·莱维首部以真名出版的科幻小说集。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他已经出版了两部以大屠杀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主题的回忆录:《这是不是个人》和《息战》。普里莫·莱维是作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174517号囚犯”。这本看似与现实无涉的科幻集并非与这些经历无关,与纳粹的疯狂无关。8月16日,我们邀请了本书译者温爽和小说家默音,于百新书局聊聊这本“另类”的科幻小说,聊聊莱维如何在奥斯维辛之后书写科幻。

上海|张明皚诗歌朗读交流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4:30

地点:黄浦区威海路48号5F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张明皚(诗人)

诗歌来到美术馆本期邀请的诗人张明皚,一度凭借《记逝录》等书获得《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安斯非德-禾夫图书奖、美国笔会福尔克诗歌奖、古根海姆基金和乔杜里国际文学奖,并入围加拿大格里芬诗歌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以及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诗人的语言简洁克制,却始终保持着深层的情绪流动,通过不断地重写和自省,诗歌成为了她抵达自我、整理过往的方式。

上海|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在幻想什么?——《关于爱的五种幻想》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林曦(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曹雪敏(心理咨询师)

爱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谜题,既令人心驰神往,又充满困惑与矛盾。情感史学家芭芭拉·H.罗森宛恩在其新著《关于爱的五种幻想》中,为我们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文化考古”。她揭示了一个震撼真相:爱并非永恒不变,也并非总是通往幸福,随时代而千变万化的故事塑造着我们对爱的想象。8月16日,我们将举行《关于爱的五种幻想》新书分享会,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林曦,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雪敏和文学编辑、B站知识区UP主渡边,一起探讨爱的幻想与故事。

上海|暴力与记忆中的巴塞罗那——爱德华多·门多萨历史侦探小说《萨沃尔塔案件的真相》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9:00-20:30

地点:杨浦区淞沪路77号C区B1层上海书城

嘉宾:谷音(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讲师)、战玉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陆烨华(推理作家、译者)

《萨沃尔塔案件的真相》是西班牙文学大师爱德华多・门多萨的文坛首作,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8月16日晚,我们将举办该书的分享会,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讲师谷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战玉冰,推理作家、译者陆烨华三位嘉宾将做客上海书城五角场店,与读者们共同点亮一盏1917年的路灯,重返巴塞罗那的现场,探寻《萨沃尔塔案件的真相》。

上海| 从皇宫到博物院

时间:8月16日(周六)19:00-20: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章宏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驱逐逊帝溥仪出故宫,是故宫博物院的肇始。紫禁城这座昔日皇帝居住的禁区,变为人民百姓自由参观的场所,塑造了现代文明的一个样板,开辟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如今,故宫博物院以其特有的使命与担当为世界塑造出统一又多样的中国形象。8月16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将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与读者分享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发展历程。

上海|一口老味道,半部上海史——《饮食的怀旧》读书分享会

时间:8月16日(周六)19:30-21:30

地点:杨浦区政学路158号内铺位B110号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

嘉宾:门泊舟(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讲师)、王启元(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林子人(文化记者)

有没有一本书,能让我们沿着时间线追溯上海的饮食文化史?《饮食的怀旧》给出了答案。它以餐桌为镜,映照出上海百年变迁的肌理——从清末民初的番菜馆到当代的网红食肆,每一道本帮滋味背后,都蕴藏着移民融合的轨迹、市井生活的哲学与时代浪潮的烙印。 8月16日,在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饮食的怀旧》译者门泊舟、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与资深文化记者林子人,将围绕“食物是有记忆的”展开对谈,聊聊弄堂早餐摊的市井记忆,翻译菜名时的趣味挑战,还有食物背后隐藏的身份故事。

上海|上天让我听看见,让我听见,让我述说——《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二十五周年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0:00-12: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B1乐享厅(红厅)

嘉宾:阿来(作家)、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德海(评论家)、曹元勇(出版人)

由作家阿来创作的经典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自获茅盾文学奖以来已走过25载春秋,其价值历久弥新,深受老中青三代读者的喜爱。本次活动将邀请阿来亲临现场,与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感悟。同时,评论家毛尖、黄德海,出版人曹元勇担也将出席,围绕作品的文学价值、社会影响与时代意义展开对话,带领观众走进这部经典之作的精神世界,共同回顾与展望《尘埃落定》的过去与未来。

上海|近代上海:看得见/不见的城市——《“视而不见”:近代中国视觉文化》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0:00-12: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嘉宾:陈建华(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王宏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琼瑶(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上海是现代中国的钥匙。但要走进距今已逾百年的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上海,我们如何找到那把足以开门的钥匙?本次讲座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出发,汇聚上海城市文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图像作为钥匙,从那些曾经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城市角落出发,去看租界庆典中的无名观众、街道窗口中的女看客、被画史遗忘的画家、被忽视的印刷技术……这座城市的魅力,就在这见与不见的张力中徐徐释放。

上海|冰河独钓、古堡隐秘、玛雅人面具……徐则臣最新作品《域外故事集》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0:30-12: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徐则臣(作家、《人民文学》主编)、黄平(作家、评论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70后领军作家徐则臣新作《域外故事集》,以十则跨国故事为棱镜,折射出异乡人的生存境遇,他将《聊斋志异》的志怪基因植入当代跨国故事,用中国古典叙事传统解构现代性焦虑,构建起独特的“精神地理学”。8月17日上午,徐则臣联合作家、评论家黄平以及媒体人罗昕,将展开一场关于域外奇谭故事的深度对谈,一起聊聊作者怎样在现实与虚幻的罅隙间自由穿行,如何在世界的故事中融入《聊斋志异》的古典叙事传统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底色。

上海|宋时烟火:“宋朝印象”生活美学

时间:8月17日(周日)13:00-14: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孟晖(作家)

宋之美,是认真对待一餐饭,一盏茶,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着对生活极高的追求与热爱。从社会整体的美学品味,到私人生活无一不讲究精致。中国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历时十年考证,搜罗古画、实物、文献,把宋代人的“真实日常”一点一点拼贴回来,从服饰、妆容、出行、节俗、婚礼、香气、男女风俗全面呈现宋代风华。

上海|学术祛魅:如何开展一项社会科学研究

时间:8月17日(周日)14:00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建投书局4楼传记图书馆

嘉宾:马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被一篇“标准格式”的论文绕晕,读完只记得“本文基于……”却忘了它在说人话;被导师一句“要有理论贡献”卡住,翻遍方法论却找不到“贡献”到底长什么样;或在地铁里、菜市场、短视频评论区突然意识到:真正该被研究的中国,就在我们眼前,却没有一把趁手的工具把它写进学术史。8月17日,我们邀请北京大学马亮教授和复旦大学郑磊教授,关掉PPT动画、收起脚注迷宫,只用一张白纸、一杯咖啡的时间,回答三个最朴素的问题——选题:如何把“我好奇”翻译成“值得被世界听见”?方法:当问卷太薄、访谈太碎、大数据太冷,怎样让工具真正“贴地飞行”?写作:怎样写出一篇既让同行点赞、也让父母看懂的漂亮论文?

上海|AI引领文明生活

时间:8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长宁区天山路356号长宁区图书馆10楼多功能报告厅

嘉宾:葛剑雄(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王艺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师)

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之中。大模型能写诗、作画、编程,甚至模拟人类情感;智能助手已经渗透进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获取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然而,越是面对技术变革,我们越是需要理性思考: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人性?阅读在AI时代的价值何在?我们该如何与机器共处,又如何守护内心的诗意与温度?本次活动以“AI引领文明生活”为主题,将邀请葛剑雄、梁永安、王艺璇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关系与文明形态。

上海|巨兽、海洋与群星:包慧怡《中世纪星空下》新书发布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杨浦区政学路158号内铺位B110号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

嘉宾: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陈杰(复旦大学法文系副教授)、姜林静(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

中世纪常被误认为是幽暗的时代——充斥着迷信、宗教、权力压制,理性之光似乎尚未来临。然而,正是在这片星空下,欧洲文明悄然酝酿,编织出一套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作《中世纪星空下》中,包慧怡力图打破学科、语言、学术写作体例的壁垒。她化身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兼任诗人和史官的说书人,于漫漫长夜的篝火边拨动琴弦,为驻足聆听的读者娓娓道来绝不黑暗的中世纪。8月17日,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将携新作《中世纪星空下》做客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与复旦大学法文系副教授陈杰、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一同带来一场穿越中世纪文明星轨的智识之旅。

上海|从小院到胡同——厚闲新书《胡同烟火》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620号百新书局·饱读书房

嘉宾:厚闲(插画师)、琛瑶(图书编辑)

2023年冬天,插画师厚闲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绘画随笔《家在小院里》。时光悄悄流走,窗外的蝉声又唤醒了夏天。厚闲带来了她的新作《胡同烟火》,新书里依旧是巷弄深处那些旧时光里的静好。8月17日,我们特邀厚闲携《胡同烟火》《家在小院里》亲临书局,与责编琛瑶共同分享一路走来的创作心境和内心变化,细数被小院与烟火气抚慰的治愈瞬间,还有值得珍藏的细碎平常。

上海|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AI时代的文学教育》新书分享活动

时间:8月1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陈平原(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世界史上,每次特别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伴随一定的价值重组、社会动荡,以及知识结构的变迁。如何直面AI的突飞猛进对文学教育的致命冲击,这牵涉到文学教育的宗旨、目标及方法,而后才是具体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课堂重塑。人文学科如何审时度势,回应冲击,站稳脚跟?且听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与复旦大学严锋教授畅谈“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为什么学,该如何教,有哪些独门绝技是AI代替不了的?

上海|一个“i人”的深度忧伤——龚万辉长篇小说《人工少女》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6:00-17:30

地点:杨浦区民府路678号抖音新江湾广场T1一层中信书店·江湾里店

嘉宾:龚万辉(作家)、王占黑(作家)

当城市被瘟疫吞噬,当人类文明退化为废墟,一个疲惫的父亲带着他的人造女儿莉莉卡,在十二扇记忆之门中穿梭,试图缝合那些被时代暴力撕裂的伤口。这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龚万辉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人工少女》的核心叙事。在这个连 “附近” 都消失的时代,《人工少女》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孤岛。8月17日下午,龚万辉将与作家王占黑共同探讨一个深度“i人”如何与世界相处;在被“隔离”的时代里,文学何以慰藉。

上海|《叩学事铅椠——古籍出版四人谈》出版座谈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6:30-18: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嘉宾:徐俊(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兼党委书记、编审)、宫晓卫(齐鲁书社原社长、编审)、高克勤(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党委书记、社长、编审)、姜小青(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吴格(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王海平(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教授)、陆灏(《文汇报》资深编辑)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凤凰出版社……这些赫赫有名的出版机构,在中国古籍出版领域熠熠生辉。徐俊、宫晓卫、高克勤、姜小青,正是执掌其中关键出版社的顶尖“古籍出版掌门人”。2025上海书展期间,他们将携新书《叩学事铅椠——古籍出版四人谈》做客上海古籍书店,与吴格、王海平、陆灏等嘉宾一同探讨新书的出版历程,以及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过去与未来。

上海|如果荆轲刺死了秦始皇——《刺秦》新书首发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张向荣(文史作家、书评人)

秦汉史专家、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教授的重磅新作《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从历史考证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了“荆轲刺秦王”所涉及的种种历史事件。同时补充新的素材,邀请读者朋友们一起做打破常规的延伸,重绘荆轲刺秦王这一经典事件的历史画卷,在此基础上尝试读取历史假设的多元可能性。8月17日晚,我们邀请到《刺秦》作者李开元教授、文史作家张向荣两位嘉宾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他们将从历史推理的视角展开对话,解读《史记》名篇,侦破事件的真伪虚实,大胆尝试历史假设,神游谜案,对秦朝速亡提出全新的历史学阐释。

上海|穿越时空的对话:200万年气候地理的硬核华夏史——《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9:00-21:00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建投书局4楼传记图书馆

嘉宾: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专栏作家)、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书评人、作家)、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

你可曾想过,商纣王的一把鹿台烈火,背后是三千年前一场持续十年的大旱?你可曾想过,李白笔下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实是盛唐全球变暖的副作用?你可曾想过,我们脚下的上海滩,两万年前还是猛犸象漫步的苔原?8月17日,我们邀请新书《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贝小戎,复旦大学马凌教授,带你跨越200万年时空:从“郧县人”躲避的暴风雪,到“汴梁人”经历的黄河改道;从关中粮仓如何被寒潮击垮,到江南稻作怎样借季风崛起。

上海|世情书写的多种可能——《到上海去》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9:00-20:30

地点:杨浦区政学路158号内铺位B110号朵云书院·旗舰店

嘉宾:水笑莹(作家)、汤拥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项静(评论家、作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奔向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地方?这是每个时代青年共有的渴望与挣扎。青年作家水笑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到上海去》如同一颗独特的石子,投入生活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映照出城市与乡村、梦想与现实、逃离与归属的复杂图景。8月17日,水笑莹、学者汤拥华、评论家项静,将畅谈《到上海去》,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当下世情小说书写的种种可能。

上海|享受自然的人,永远不会孤独——傅菲《蟋蟀入我床下》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8日(周一)19:30- 21:00

地点:浦东新区东育路500弄1-9号前滩太古里石区三楼库布里克书店

嘉宾:傅菲(散文家)、姜业雨(图书编辑)

著名作家傅菲在山中生活之后,放下了很多东西,越接近自然,越能够内心丰盈。我们所思考的一切,都能在自然中找到答案。他将人与自然的彼此贴近和关照一一写入《蟋蟀入我床下》这本书中,并以中国式的智慧探寻中国人的自我安慰和超脱,将人在自然中的惬意和自渡,精准地呈现出来。8月18日晚,欢迎大家来跟当代散文名家、资深田野调查者傅菲,“原乡书系”主理人姜业雨一起重返自然,在自然中更新自己,感受日常的旷野,和旷野的日常。

广州|我体内的一切都逃不出我。——《你的沉默让我胆战心惊:杰克·斯派赛诗选》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

嘉宾:肖水(诗人、作家、译者)、柯博凯(诗人、编辑)

杰克·斯派赛(Jack Spicer),一个去世已经六十年的美国诗人、大学教师、视诗歌为魔法的人、垮掉派的敌人、嗜酒的人、因文字而生,又死于语言的人。作为一个早逝的诗人,斯派赛短暂的四十年人生几乎被诗歌创作所填满。在杰克·斯派赛生命走到尽头的六十年以后,8月15日晚,《你的沉默让我胆战心惊:杰克·斯派赛诗选》译者、诗人、作家肖水,与青年诗人柯博凯一同来到广州方所,重新讨论杰克·斯派赛、他的诗歌和爱。

广州|画《市井》,话市井——王烁anusman创作漫谈

时间:8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

嘉宾:王烁(漫画家、艺术家、漫画研究者)、宫煜伟(艺术家)

王烁anusman,漫画圈广为流传的“那个用漫画写博士论文的男人”,东北文学、苦草根文化记录者,漫画版脱口秀艺术家。他用犀利的笔锋,把世界划开一道口,让人间百态、世道无常循着墨色的河潺潺流出。在《市井》中,他用画笔创造了一个个具象的世界,将无数讽刺荒诞和温暖柔情放大。8月16日,王烁将与艺术家宫煜伟来到广州方所,除了带来创作《市井》背后的故事,也会与广州的读者一起来聊聊市井小民的生活趣味,看看东北的市井生活与广州的市民生活有何不同。

南京|无名者的语言:阮夕清《燕子呢喃,白鹤鸣叫》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5: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阮夕清(作家)、杨键(诗人)、庞培(诗人、散文家)

阮夕清是一个在低处发声的写作者,低到我们开始沉默后,才能听到他的声音,就像听到我们自己内心幽深处的爱与惧。他的书写总在探索这样一个主题:在生活无以为继时,如何继续生活?此外,在他笔下,时代不是背景,而是与我们的生活长成一体的异物,他精准地写出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的排异反应。8月17日下午,阮夕清和他的朋友杨键、庞培、许金晶将来到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这本书,聊聊“无名者的语言”。

武汉|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自由写作治愈之旅

时间:8月17日(周日)14:30

地点:江岸区惠济路3号卓尔书店三楼剧场

主讲人:李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8月17日下午,《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分享会将在卓尔书店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李华副教授将分享创作心得及那些通过写作疗愈自我的故事,并与读者一起自由写作,感受文字治愈的力量。

西安|致敬一条倔强的河流——彭与《横河》新书西安首发式

时间:8月16日(周六)10:00-12:00

地点: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SKP购物中心9楼活动区SKP RENDEZ-VOUS

嘉宾:贾平凹(作家)、肖云儒(文化学者、书法家、教授)、王朝阳(作家、华商传媒集团总裁)、彭与(作家)

中国自19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澈巨变,引起世界瞩目。彭与是这半个世纪的全程参与者、深度观察者、静心思考者,《横河》是他探寻背后隐秘的虚构力作。8月16日,我们邀请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学者肖云儒、著名媒体人王朝阳,以及本书作者彭与,做客SKP,就横河的倔强进行分享,表达对渭河、关中平原共同的致敬。

西安|无物之象·画里有话——《大道五十·画说道德经》新书分享会

时间:8月17日(周日)14:30-16:30

地点: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SKP购物中心9楼活动区SKP RENDEZ-VOUS

嘉宾:吴川淮(书法家、文学评论家)、马河声(艺术家、太白书院副院长)、刘兆英(西安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原会长)、贺云(画家、北京品莲轩画院副院长)、郭彤彤(作家)

《大道五十·画说道德经》是吴川淮老师以现代意识与现代绘画形式释读《道德经》,全书以81幅画作对应《道德经》每章节中的一句话,将其绘成图画,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理解。8月17日,吴川淮将携新作做客SKP,邀您共赴一场书法、绘画与道家哲学的深度对话,听几位嘉宾分享《道德经》在长安的传播史,以碑林藏石为例解析“汉唐气度如何滋养道家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