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居民存款入市信号增强

adminddos 1 0

  非银存款和居民存款的“一增一减”,可能意味着居民存款正在进入资本市场。

  7月金融数据中,非银存款大幅多增,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的数据,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如何看待非银存款大幅多增?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人士均表示,7月非银存款大增,反映出居民存款向金融产品转移的趋势,“可能受近期股市‘慢牛’行情影响,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显现”。

  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共同驱动居民存款搬家,进而带动非银存款高增,形成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的“跷跷板效应”。而股市交易量维持高位,也使得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增长,对非银存款形成支撑。

  非银存款多增,活化程度提升

  数据显示,7月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与之相对应,7月居民存款净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近0.8万亿元。1~7月非银存款合计多增4.6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73万亿元,7月当月这一结构性趋势延续并放大。

  对于非银存款和居民存款的“一增一减”,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主因是银行年中考核时点已过,加之近期股市上行,居民存款大规模向理财回流。

  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表示,由于7月理财规模增幅不及去年同期,加之今年5月存款利率下调,部分资金可能从居民存款流出,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流向股市、债市,以及期货市场的潜在增量资金。

  受此影响,7月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提升,市场分析其驱动主因便是7月股市上涨背景下,居民赎回理财、增加权益资产,推动非银存款同比多增。

  数据显示,7月M2(广义货币)增速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至8.8%,好于市场预期的8.3%,与信贷增速背离;与此同时,7月M1(狭义货币)增速为5.6%,较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明显回升。

  按照央行统计口径,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

  7月M1-M2剪刀差为-3.2%,较上月进一步收窄。剪刀差收窄进一步印证了资金活性增强,居民或企业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用于消费或投资理财。

  王青认为,近期M1增速显著加快,也体现出资金活化程度提升,从沉淀、低效的状态转变为流动、高效的状态,表明当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活跃度有所改善。

  不过,王青还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状态,影响居民定期存款向房企活期存款转移,是M1增速仍然偏低的主要原因。

  大量定存到期,入市预期升温

  从存款流动方向来看,市场对居民存款流入资本市场寄予厚望,倾向认为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存款外溢的重要方向。

  银行首席王先爽指出,历史经验显示,每一轮牛市都伴随着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的迁徙,而未来庞大的到期存款规模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潜在支撑。

  根据王先爽测算,2024年之前发生的定期存款中,2025年到期规模约105万亿元,2026年及之后到期规模约66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存款到期规模,外溢到任何资产市场都会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冲击,因此市场对此抱有较大期待。

  李超也指出,在存款吸引力下降、资产荒持续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推动下,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存款外溢的主要方向,有望扩大股市资金池,形成赚钱效应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

  然而,居民存款搬家是否已成明显趋势,还需冷静分析。王先爽强调,财富向资本市场流动是长期过程,当前银行理财规模虽达30万亿元,但含权益理财的占比仍然较低。若短期内大量存款涌入资本市场,往往是市场情绪推动,反而容易引发市场波动,增加长期逻辑兑现的难度。

  李超也提到,2022年9月开启本轮存款利率调降,2023年后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同比增速下行,但非银存款增速的抬升更多缘于禁止手工补息导致的企业存款下行,当前散户搬家特征尚不明显。

  对应尚未搬家的散户资金,李超预计,2020年至今居民超额储蓄体量约4.25万亿元,目前因居民风险偏好并未根本性改善、替代投资渠道吸引力不足、提前还贷等因素影响,居民存款搬家尚未形成明显趋势。但在存款吸引力下行、资产荒尚未缓解,以及“活跃资本市场”政策等共同驱动下,资本市场或将成为核心外溢方向。存款搬家将直接扩大股市资金池,提升交易活跃度与股价弹性。

  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居民超额储蓄是潜在的金融市场增量资金池。随着消费复苏有限、地产市场疲软、风险偏好逐步修复,金融资产正在成为承接搬家资金的主要去向。下一阶段的关键是通过优化制度、丰富产品、稳定预期,引导居民实现从“被动搬家”到“主动配置”的过渡。

  贴息政策落地,降息预期降温

  尽管近期市场情绪高涨,但7月金融数据仍揭示出需求端修复偏慢的关键问题,信贷与社融、M1数据的分化尤为显著。

  数据显示,7月新增信贷出现20年来首次转负,直观反映出经济需求不足的现实;与之相对,社融规模和M1增速在财政发力等因素支撑下持续攀升,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分析认为,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揭示了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矛盾:政策靠前发力有效支撑了短期经济平稳,但内生动能不足仍在影响经济后劲。

  不过,居民和企业存款出现明显活化,M1增速连续多个月超预期回升,这一变化被视为市场预期率先改善的积极信号,为经济修复带来潜在动力。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多方观点认为下半年将保持支持性立场,但降准降息时点可能后移。

  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项政策落地,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在存款加速活化、物价温和回升,以及财政贴息政策有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无需加码宽松。

  浙商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从政策替代效应角度分析,认为年内降息概率在“三重效应”下进一步下降:一是财政贴息相当于定向降息,降低了总量工具的必要性;二是结构性政策更能精准发力,避免资金空转,压缩“全面降息”空间;三是通胀预期升温使央行在降息决策上更为谨慎。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则表示,7月信贷增量较少虽反映需求偏弱,但具有短期性和阶段性特征,不应过度悲观。他强调,社融的平稳增长更值得关注,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将释放更显著的积极财政效应。同时,中美关税“休战期”延长、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上升等因素将减轻外需压力,叠加宏观政策持续加码,下半年需求有望逐步改善,三季度央行降准降息的必要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