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财运与大运配合:测算流年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范雪:从家族开始,挖掘历史中金贵之物的故事|获奖者谈

adminddos 2 0

编者按:

近日,第二届“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名单揭晓。本届大赛以“渺小与苍莽”为主题,旨在挖掘关照现实、书写时代与个体,记录磅礴与幽微的优秀佳作。大赛由澎湃新闻主办,七猫中文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上海作协担当指导单位,《收获》杂志担当文学指导,关注时代浮沉、家国命运、城市与乡村、女性叙事、真实罪案等众多题材,倡导以诚实的书写,展现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貌,理解自我与他者。

作品《一条大河:共和国大厂的记忆》 作为“澎湃七猫特别奖”获奖作品(点击链接阅读作品节选),以磅礴的信息讲述了一段共和国工业工厂史,与两代人横跨近百年的生命史。作者历经二十二年调查,翻阅海量文献,采访多位亲历者,作品感情充沛,笔法纯熟,以私人记忆填补宏大叙事,极具影视改编潜力。

在近日镜相工作室发起的非虚构沙龙中,获奖者们分享了自身的创作故事,以下是作者范雪的发言内容精选:

山东绸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写论文,虽说宽泛意义上论文也是非虚构,学术研究与非虚构的深度调查有相似之处,但写作的目标、语言、风格都不同。非虚构写作显然更需要考虑可读、好看,考虑写作的技艺。所以,这次大赛能够获得肯定,对我建设自己的写作来说,非常重要。

我的作品从19世纪下半叶胶东半岛的山东绸传奇写起。可能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山东绸/Shantung Silk,我们知道的丝绸主要是江南产的桑蚕丝绸。山东绸来自野生放养在山上、主要吃柞树叶的柞蚕。这种丝绸对19、20世纪欧洲高级定制时装的历史与流行文化,以及穿着品味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常用来做西装、领带和礼服裙)非常重要,伦敦的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馆的纺织品部门收藏了许多这种质地的时装。

家族与时代的交织

调查的确持续了很长时间,因为我就出生在那个地方,所以从我有意识开始,都可以算作调查。在19世纪里,我母亲的家族曾经从事这一行业,足迹远至南洋与非洲。进入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绸不再是时代的主角,新中国现代化工业建设与科技发展是当时直至今天的主旋律。

我的作品的主角,正是此时代洪流中一个有角色的人。多亏有他,我能够将共和国史的公共知识与私人知识及情感汇流,叙述出在我的阅读光谱中,可以说还比较匮乏的一代人、一类人的经历与故事。有些纪录片讲述过共和国的工业。

主旋律的叙事,当然很好,但比较缺乏体贴的角度,缺乏人的经验、感觉与情感容量。一些电影,例如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涉及三线建设往事,但总体比较少,而且基调相似。杨绛写过干校,但从二代视野来写干校的作品却不多见。总之,已经过去的七十多年里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有许多有待开发的视角与风格。

非虚构写作的广阔前景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下,整个写作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交流:一方面是公共的、我们已知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我通过调查得到的个人或家庭史的部分。其实我就是起到了一个转化媒介的作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最后生成的作品,我当然希望能够再次进入公共领域。如果它只是我个人或者家族的故事,其实意义有限。我当然希望它能够反哺更广泛的工作和讨论。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写作或者非虚构题材,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这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

首先是“物的故事”,也就是物质的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写到山东绸那一部分时,我几乎完全沉浸其中,差点偏离主线。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或经验中,有很多神奇的产品。物质可以被深入挖掘,它蕴含的非虚构写作潜力非常大的。

我个人特别感兴趣探索人类历史中金贵之物的故事,山东绸之外,世界视野里有pashmina、青金石、胭脂虫等等极具传奇性、时尚感,且带有产业连带效应的物质。其实,现在辽东半岛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柞蚕茧产地。探索山东绸的故事,于古于今、或当代强调的非遗,或轻工业建立自己的品牌故事,都具有价值。

在写真人真事方面,例如我的作品涉及的共和国工业史,可挖掘的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我想,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复述事实,而是恰当地揭示些什么。例如放在更长线程的历史中,观察人的命运与时代趋势的关系;或者在自然、乡村、风物与工业的关系上,新中国工业建设所在之地都是大山大水之地,其实还没有作品很好地探讨他们与当地的有机关联;又或者关注新中国现代化的审美与风格,工厂都是有审美、风尚和风格的,比如鞍钢、《漫长的季节》里的桦刚,又比如最近网络上挺火的镇海石化的视觉美学。它们可以在审美、风格的意义上串起来,留待非虚构作者们的慧心、眼光与勤劳工作去开发。

(编辑:柳逸;文字整理:沈益希)